白化動物在我國古籍中和民間多有記載,如《史記·五帝本紀》中關於白熊的記載、《魏略輯本》中關於白麋的記載和《白蛇傳》等民間傳說,清朝宮廷畫家、義大利人郎世寧還依據宮中所藏的貢品,創作了很多有白化動物的畫。 據說湖北神農架一帶是白化動物出現最多的地區,1987年曾發現白化龜,全身為白色,只有雙眼鮮紅,頸部透明,很像一個雕刻的藝術品。
白化動物大多發現在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中,其中以哺乳類中發現的種類較多,包括白蛇、白化龜、白環頸雉、白烏鴉、白兔、白鼠、白猴、白狐、白獅、白虎、白駱駝、白犛牛等等,不勝枚舉,人類也有這樣的個體,屬於白化病,俗稱為「天老兒」。
龜的白化現象
龜在孵化過程中,基因缺失導致無法產生或極少產生黑色素,使整個外甲或四肢呈淡黃色,眼珠多為紅色或少數的黑色。 存在此類現象的陸龜無法再恢復原貌,生長速度也較緩慢,壽命也相對較短。 通常數量極少,但國外存在人工繁殖的個體。 因白化龜體色漂亮,個體特別,深受部分玩家的喜愛。
白化的形成原因
基因影響動物體色的途徑是十分複雜的。 主要是控制酶的活性,通過酶來控制體內的生化反應過程,最後決定了動物的形態。 在正常動物的體內,一些苯丙氨酸參與構成動物體的蛋白質,另一些苯丙氨酸則轉變為酪氨酸,經過酪氨酸酶的作用最後形成黑色素。 而在白化動物體內由於缺少酪氨酸酶,所以不能合成黑色素,形成了白化現象。
白化動物體色異常的個體一般都呈白色,對於自然界中的物種來說,同一個物種的成員彼此的形態結構都是十分相似的。 但在高等動物中,偶爾也會出現有異於同種動物的個體,特別是在羽色、毛色、殼色等體色上與同種動物的其他所有個體有著明顯的差別,但在其體內結構與各種臟器上與同種的其他個體並無差異,也具有繁殖後代的能力。 據說湖北神農架一帶是白化動物出現最多的地區。
區分正常體色是白色的動物
在自然界中也有很多動物的毛色或羽色是白色的,如北極狐、北極熊、大天鵝和白鷺等,它們並不是白化動物,其白色的體色是由顯性基因的正常表達。 而白化動物是一對隱性基因純合子的產物,虹膜大多為紅色,往往還同時攜帶著其他對其自身不利的因素,如怕光、眼球震顫等,另外在自然界中也容易為天敵所發現而受到攻擊,所以比正常個體難於存活。 不過,在人工飼養的動物中,白化現象卻很常見,如白化龜、白兔、小白鼠、大白鼠、白馬和白玉鳥等,它們是在長期人工精心選育和保護下培育而成的,能夠正常地繁衍後代。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