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曝曬
龜類需要曬殼這是眾所周知的。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助於合成維生素D以及骨骼對鈣質的吸收,同時也可以殺死細菌。陽光還能提高龜類體溫,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對食物的消化。
龜要曬殼沒錯,但曬太陽不等於曝曬。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就算是巴西之類極愛曬殼的龜也會避開下午最熱時段的陽光,而鷹嘴之類的更是只在清晨和黃昏曬殼。龜是變溫動物,無法自行調節體溫,在夏天身為恆溫動物的人類都會中暑,更別說龜了。
許多人都是直接把龜丟太陽底下曬上一天,其實這對龜類是有害無益的。龜每天曬殼半小時左右就已足夠。如果人沒時間看管的話就給他們一個遮陰處。記得我以前把烏龜放臉盆里丟太陽下曬,後來去看的時候發現它們都躲在陰影里,用手一摸那水燙得厲害,估計再下去就要出龜命了。
2.食物
過度餵食
野外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得飽飽的,所以部分龜還保留著得到食物後拚命吞吃的習性。或許看著還會很高興——我家的龜龜胃口真好啊。多吃了會消化不良,一般餵7成飽左右就可以了。
食物不當
人吃飯要營養平衡,龜龜也一樣。像黃喉、烏龜之類雜食龜類讓它們老是吃肉出發點是好的,讓它們吃好點,但是不餵素的會導致營養不良,也要同時餵菜,不吃的話就只有餓了。
餵肉的話一定要解凍,否則會消化不良,我記得我餵凍肉的幾次它們拉出來的糞便都臭得厲害,而且還可以見到未消化完全的肉。
現在餵龜餵麵包蟲的人挺多,其實這東西不好,吃多了上火。像緬陸之類的陸龜在買回來是都會拒食,開食的話大多用番茄和香蕉。但是不能一直這麼餵下去,老是餵單一事物的話會營養不良,香蕉的話吃多了拉稀,它們作為小菜補充一下維生素,主菜還是要由高纖維食物來擔當。不吃的話照舊餓他吧,龜類耐饑渴的能力是出了名的,餓上一兩個月不是問題。我的緬陸是用香蕉開食的,開食後我把香蕉塗在了捲心菜上,她照樣啃了下去。不過我只用了一次,下次怎麼樣還未知。也可以把食物切丁後混在一起。
時間段
冬天有時可能氣溫回升,但這時絕不能給龜餵食,因為晚上氣溫馬上會降下去,而這時龜龜由於體溫低無法消化食物,宿便都可能導致龜斃命,更別說肚子裏留著沒消化的事物了。平日裏餵食最好在中午氣溫較高時,這時有助消化。
填食
對拒食的龜有的人會強制填食。我對此的觀點是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填。龜類都比較膽小,到新環境後由於害怕而拒食是正常的。健康龜你餓它一個禮拜鐵定開食,如果還不肯吃的話八成是病了。此時更不應進行填食,一來延誤治療,二來會對龜龜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
填食是十分需要技巧的。由於龜大多會縮殼,填食是需要用手將其頭部夾住防止縮入殼中。而龜在頭部的神經、血管是非常密集的,一個不小心就會鬧出龜命,要是不小心弄傷了鼓膜的話則會使龜失去平衡,水龜的話會由於無法翻身而淹死在水裏。有時候把食物填進去後龜會把它用舌頭頂出來,這時候人就會使勁塞,小心別把龜給噎死。
陸龜拒食膽小是次要原因,先看看它是否有嗅覺、視覺方面的問題,或是肚子裏有無宿便或蟲等。一般來將健康龜是很容易開食的。
3.換水過勤
這條是針對水龜的。髒水會引發各種疾病,但是過勤的換水照樣會引起腐皮之類疾病。自來水中含有各種化學物質會對龜造成刺激,成龜可能沒什麼事,但對稚龜而言這是會出龜命的,有些人家的巴西稚龜暴斃就是這個原因。水2~3天換一次,有過濾器的話則一星期換一次也可以。水的話自來水在太陽下曬一天,有助於除去其中的氯和細菌。
大鱷的話更不要天天換水,那會使它精神緊張,運氣好一點的話就是拒食,運氣差一點的話你下次換完水就發現自己只剩9根手指了。
4.環境
每種龜都有自己生活的環境,人工飼養下最好的環境就是最野生的環境。玻璃缸並不是一個好選擇,雖然便於觀察,但在龜龜的腦子裏是沒有玻璃這個概念的,養玻璃缸里的龜鼻子發白就是在缸上蹭的。不過玻璃化學性質穩定,不會嫌塑料一樣泡久了"化"掉,可能的話用紙把它貼起來,別讓它透明就可以了.龜最好給它設一個藏身處,黑咕隆咚的最好,否則它們也不會老往黑的地方鑽了,因為它們認為那些地方安全。
養一種龜之前最好先知道它是什麼龜,陸龜、水龜還是半棲龜。陸龜的話不要泡水,否則可能爛甲,天涼也可能被凍死,每天泡20~30分鐘澡。水龜的話要進水,半棲的話則水與陸地要兼備,不過一般來講飼養水龜的話也會準備一塊陸地的。最好的就是在缸里布置石洞、深水區、淺水區和陸地,再在陸地上種上草供龜遮陰,不過這是很難辦到的。
養龜的話空間儘量要大,否則就成了囚籠了。養陸龜的最高境界就是放養。說這是最高境界的原因有二:一是龜無法像貓狗一樣定點排便,你得更著打掃,需要飼主有極大的忍耐力;二是龜喜歡往黑的地方鑽,而且一進去就不肯出來,你想讓它「散步」和「回家」的話需要和龜混得很熟才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4/node141546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