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資料發現 , 為什麼貓不怕蛇?

卡洛斯| 2016-11-25| 檢舉

為什麼貓不怕蛇?

在迄今已發現的蛇類中,除現存最大蛇類,南美綠水蚺,因研究資料匱乏而尚未形成科學定論外,其餘一切陸生和兩棲蛇類均被陸地8大食肉目動物集體壓制。它們以血緣關係分為兩大集團——貓型總科(貓科、獴科、靈貓科、鬣狗科)和犬型總科(犬科、熊、浣熊、鼬科)。以上部分亞屬自帶蛇毒抗體,常以包括眼鏡蛇在內的蛇類為食,以獴和鼬最典型;其餘品種不帶或只帶少量抗體,它們可能並不以蛇為食,但皆能捕蛇,其中以貓科最為典型。蛇經常成為母豹訓練幼豹的犧牲品,當豹崽與蛇對峙時,母豹通常只在一旁躺著觀戰,絲毫不擔心豹崽被咬到。必須強調的是:1、很多蛇類均生活在熱帶區域,不需要冬眠,氣候因素並非導致貓捕蛇的充分必要條件。2、網紋蟒是體型僅次於綠水蚺的蛇類,成年體長6米,依然無法避免來自獅、豹、虎的威脅。3、野生的27種野貓大量存在捕食蛇行為(包括眼鏡蛇、過山風、五步等),雖然它們與家貓並無基因區別,但目前傾向於認為它們是獨立的物種。因此,為避免爭議,這裡暫且不用野貓來類比家貓。所以,我不確定家貓捕蛇是否為了食用,或者吃蛇是否屬於常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家貓擅長捕蛇。

PS1:如果你上度娘分別百科「綠水蚺」和「美洲豹」,你會發現雙方互以對方為食。這種自相矛盾是網絡常態。所以建議大家不要過分依賴搜尋引擎,而是去圖書館花50塊錢辦張終生借書證。注意圖書館≠新華書店。

PS2:物競天擇是一種原因,同時也是結果,它沒有多少假設的餘地。物種競爭不會先按體重分級然後再比賽,而是先分勝負再定生死,進而決定各自食物鏈地位。對於貓與老鼠的關係,人類只能承認事實,而不是提出質疑——那不過是因為老鼠體型太小罷了。

類似的,物種內部的進化並非平衡,自然選擇的主要內容是適應環境。環境不同,進化方向就不同,食物鏈也隨之變化。描述某條食物鏈只能限定在一個具體環境下。比如在人類社區,蛇類體長一般在1.8米以內,很難超過3.6米,這就決定了蛇的命運。人類環境下的貓,相對野生貓科有一個優勢——盟友。盟友包括同類和犬科,面對共同敵人時它們是會協同作戰的,經常看到貓蛇斗時,狗會上去幫忙。這就是進化的表現,因為它們適應了人類環境。

PS3:完整闡述蛇科的生理弱點。

1、皮肉容易被利器撕裂。類似巨蟒這些蛇,纏繞水豚時都會受傷;

2、全身軟骨,極易骨折,俗語說「打蛇上棍」,其實這和「蛇打七寸」一樣,都是詩人的情懷。前者警示: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有生力量,否則達不到戰爭目的;後者警示:擒賊擒王,罵人罵娘,辦事要有重點。這兩成語/俗語都是戰略指導,而非戰術指導。實際上,蛇能上棍,正是因為你總是瞄準「七寸」——你要有多麼好運才能一棍打中七寸啊?相反,如果瞄準的是蛇的身體中部,你要有多晦氣才打不中?所以,打蛇須用棍,棍子可以對付除眼鏡蛇和蟒蛇之外的一切蛇類(再次強調:此方法對眼鏡蛇有效但風險巨大,非必要則勿嘗試);

3、蛇的內臟大多集中在前半身,但腎臟處於後半身,腸子貫穿全身,這等於全身都是要害,而非只有「七寸」,所以幾乎所有的蛇在與貓糾纏之後,死因都是「臟器受損」;

4、蛇的最大攻擊距離只有體長的1/3,跳躍攻擊的特徵過於明顯,無法用於正面衝突;

5、蛇的攻擊方向永遠是以蛇頭為指向的直線,改變攻擊方向前必須調轉蛇頭;

6、冷血動物耐力極其有限,蛇的每一次攻擊所消耗的能量,相當於貓奔跑1公里。

以上第4、5項決定了即使蛇的體型比貓大,也很難咬到貓;第1、3項決定貓的進攻具備壓倒性優勢,蛇的進攻無效,貓的進攻有效,可憑點數獲勝;第6項決定蛇總是要逃跑的(非偷襲情況下,眼鏡蛇和巨蟒外一切蛇類在遇到情況時大多逃跑,所謂「打草驚蛇」),而一旦逃跑,就會把全身暴露給貓,臟器受損一般從蛇的後半身腎臟開始,逐漸向肝臟、心臟蔓延。

PS4:完整闡述貓的優勢——距離掌控,靈動超脫。

首先要理解武術的原理。武術來源於對動物的模仿,從「象形拳」逐漸演化而來。一切武術的精髓只在兩點:1、力量,力量不夠,打人不疼;2、距離掌控,距離太遠打不到人,太近容易挨揍。所謂

「以勇勝弱謂之武,以弱勝勇謂之術」。然而你不可能總是遇到比你弱小的對手,這決定步伐機動比力量更重要。所以,「總是被揍同學」

注意了,正確理解下段文字有助於改變人生:

如果對方比你高,手臂比你長,而你又是個只會拼直拳的愣頭青,你馬上就會鼻孔塌陷、老淚縱橫。這種情況不要亂打,也不要站著發愣,要以目標為參照物繞圈,繞得越節奏、越韻律越好,在對方出拳的瞬間閃到側翼,讓對方丟失目標,然後迅速以擺拳攻擊對方脖子,如果打中,對方除了陷入噁心不適之外,還會揣測你的身份和性格;若未打中,則對方本能轉入防禦,你進而貼身近戰,朝對方腹部和腰部連續出拳,同時注意隨時跳出對方反擊範圍。臟器中拳比腦袋中拳後果更嚴重,可以導致腦部缺氧和體能的劇烈損耗,只要你能朝對方肝臟或腎臟打上一拳卻不跑開,而是保持距離,盯著對方眼睛,一邊罵娘一邊繼續戰鬥,對方就會底氣頓失。所以這種打法的真實意圖是,使對方確認你的身份——有文化的流氓。這點會讓對手陷入失落。其實這也是流氓欺負人時慣用的心理手段,當然我不推薦你把此技能用於不恰當的事業,因為可能會有另一個有文化的流氓把這種失落感強加於你……

貓給蛇的印象就是這種流氓。貓的鬍子可以捕捉氣流的細微變化,鎖定蛇頭即可躲避攻擊,閃避蛇毒,再像拳手一樣圍著蛇繞圈,在360°範圍內對蛇展開攻擊,迫使對手防禦,消耗其體能。當蛇的體能耗盡時,只有逃跑。剛才說了,逃跑對蛇來說更危險。所以,在貓面前,即使貓主動把爪子伸過去,甚至貓就在跟前躺下,蛇也很少主動進攻,因為自然法則給蛇的本能就是:這種情況必須自保,再設法逃脫。

PS5:掠食動物之間,即使存在食物鏈關係,也未必總是食物鏈頂端那一方獲勝。蛇類的主要天敵,鷹科,在捕獵眼鏡蛇時偶爾也會被咬到,貓和狗更無法例外。不過貓狗對抗蛇毒的能力比人優秀很多,輕微中毒不會喪命。貓被蛇咬了之後,甚至會自己上山尋找草藥,這也是本能。當然前提是周圍存在這種生態系統。

PS6:就體型與力量的關係,存在一個生物力學定律:肌肉長度呈1次方增長,肌肉寬度呈2次方增長,體重呈3次方增長。

所以,體型越大,體重越重,絕對力量越大;但由於體重增長率超過體型增長率,對個體本身而言,體型越大,它的力量值反倒降低了。

舉個例子,一隻獨角仙能舉起自身體重15倍的物體,它們與情敵打架時能把對方拱到天上。如果獨角仙長到和非洲象一樣的體型,它們肯定能把人拋到天上,但無法把大象舉起來,也未必能戰勝大象,因為相對於體型,它們的力量已經嚴重削弱了。更關鍵的是,這時獨角仙可能會受到第二炮兵(火箭兵)的攻擊。

所以我們不能以動物目前的體型來目測其體型增長後的力量值及其生存狀態,因為那時的它們未必強到哪去。大自然有自己的平衡法則,違背法則會付出昂貴的代價。

=====================================================================

你是沒見過南方的蜈蚣,差不多有黃鱔那麼大,人走在路上,冷不丁看見那種東西,沒喝醉的都

能被嚇死。但它們見了公雞就跟老鼠見了貓一樣,蠍子也一樣。因為雞的肝臟能分解它們的毒液。這就是自然法則,當你的特長無法抵禦攻擊時,對方就是你的剋星。貓科、犬科和蛇類,都是食物鏈的頂層,是競爭關係。有競爭就會有衝突,就看誰占了上風。獵豹絕對不敢面對野狗群,後者又與獅群之間經常血斗,互有勝負。理論上體型超過6米的蟒蛇不存在天敵,但實際上豹子和鱷魚會因為某種原因(比如自衛)也會攻擊並殺死對方。這種現象也出現在人類社會,家貓、家犬、家鼠和體型較小的蛇類也有類似關係。狗見貓就打,貓一上牆,狗只能沒趣跑開;體型小的蛇吃老鼠,貓肯定火大,見蛇就打;老鼠比較特殊,弱國外交就是要狡猾,某些情況下它們能跟蛇共處,所謂「蛇鼠一窩」,但如果蛇體型較小,就會被老鼠攻擊,這叫食物鏈逆襲。這就是自然法則。

由於跟人一起睡一起打呼嚕的寵物貓的大量存在,貓的敏捷度被人類嚴重低估。一隻貓如果剛出生就被抱養,那麼它基本算是廢了。因為母貓要等貓仔滿月後才會進行捕獵訓練,為期2到3個月。在農村呆過的可能會知道,小貓滿月後,母貓就會活捉老鼠帶到小貓面前演示捕獵技巧。經過母貓訓練的貓,遇到蛇時,可以說是李小龍的附體,看樣子漫不經心,但關鍵時刻總能閃避蛇的進攻。當然,遇到會噴毒的眼鏡蛇時,貓也只能圍而不攻,相持一段時間後看著對方溜走。

另外,說一下蛇的弱點——全身軟骨,極易骨折,沒有任何被動防禦。我們說「打蛇打七寸」就是根據這一原理。但這招就跟槍戰爆頭一樣,命中率很低,因而是危險的。保險的方法是直接朝蛇身的中間打一棍子,這樣蛇就會因為腰部骨折而喪失行動能力,任人宰割。有經驗的人抓蛇時,撈起尾巴猛地一甩,蛇就全身骨折,成了一條肉繩。這招可能是我們的祖先跟狗學的,狗咬蛇時,咬住不放,腦袋像發羊癲瘋一樣亂甩,蛇的下場可想而知。貓沒有狗的力量,只靠敏捷,逮住機會拍一爪子,效果和一棍子打下去是一樣的。蛇就是這麼脆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4/node135239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