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養鸚鵡教程,奶爸奶媽必學課
最近是鸚鵡的繁殖季節
很多朋友拿到了久等的鸚鵡BB
興奮的同時
不知道如何喂養
小編這裡特意整理了以下秘籍
供大家參考
秘籍一:選擇前判斷手養鸚鵡幼鳥是否健康
1.健康的幼鳥搶食能力較強,可用手輕捏它們的喙處,試探搶食情況,判斷基本的精神狀態
2.查看四肢是否有異常(是否受損、殘疾、病態等)
3.觀察便便是否成型,排便處是否乾淨整潔,病鳥一般會顯得很髒
秘籍二:喂養幼鳥奶粉
關於幼鳥食物,很多朋友不懂,喜歡自己動手自製鸚鵡奶粉,或者用米粉替代,甚至還有朋友理解為鸚鵡也吃嬰兒吃的奶粉。這裡我個人建議使用專門的鸚鵡奶粉,自製奶粉程序複雜,配比更是需要做到精確,米粉雖然可以用,但營養是不均衡的,短暫應急用用可以,長期使用肯定是不可取的。人吃的奶粉含有乳糖,鸚鵡是不能消化這一物質的。
幾種常見的鸚鵡進口奶粉
1.哈里森
2.KT
3.凡賽爾(包括A21,A19兩種 A19適合中大型鸚鵡,A21適合中小型鸚鵡)
選擇哪種皆可,實在要我推薦,我個人更偏愛KT,原因在於哈里森氣味偏重,可能為了防腐等原因,添加劑可能較多。凡賽爾兌出來的奶粉,太過粘稠。新人不太好掌握用量。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可能帶有偏見,望指正。
秘籍三:溫度
幼鳥喂食溫度最好在25-35度之間,溫度過高容易燙傷嗉囊,過低鸚鵡則不會吃。兌奶粉用開水,溫度在50-70度之間。過高會導致奶粉營養的流失!
估量溫度可用溫度計,或者直接用手感知(奶粉塗抹手背,感知溫度)
幼鳥居住溫度最好在28-35之間之間,特別是天氣變冷的情況下,更要注意保溫,保溫可購買專業的保溫箱,也可用紙箱(內部放好保溫材料,養得多的建議保溫箱)
秘籍四:喂食器具
1.針筒
2.匙羹
這裡我推薦使用針筒,更為方便快捷,但對使用者熟料程度要求較高,需要多加練習,用心感知,注意把鸚鵡的頭固定,稍微抬起,直接送進鸚鵡食道。
當然,時間充裕的朋友,可以嘗試匙羹喂養,雖然慢,但更安全,鳥兒自主能力更強,斷奶更快。
說說用匙羹喂食,喂食時候,把幼鳥抓出保溫箱,放置在大腿或者桌面,讓幼鳥站好,然後抬起幼鳥的頭部,讓幼鳥張開嘴巴,用一隻手輕輕固定幼鳥的頭部(因為幼鳥進食的時候,頭部會有抽動,若不固定頭部,食物會很難落到嘴巴裡面),再把匙羹內的流質輕輕倒進去,每次倒的量不要太多,喂食時候,手要定,控制好食物流量,以免幼鳥未能及時吞食而浪費流質。喂食後用濕布將嘴邊黏附的流質擦乾淨,以免流質乾了粘住羽毛。
b、針筒喂食,其實針筒喂食可以分2個方式
b1、是採用大概長150px的長嘴針筒,針筒嘴是用大概125px長的塑料軟管(醫院打點滴用的軟管或者是水族打氧氣用的軟管也可以)套在原有針筒硬嘴上。這個方法是把針嘴直接插入鸚鵡喉嚨到達素囊,把流質直接送到幼鳥的素囊,優點是方便、快捷、基本不浪費食物,缺點是,不是每個鸚鵡都願意插喉,(中大型鸚鵡比較適用)特別是買回來時候已經長好羽毛的幼鳥,不一定願意接受這種喂食,而且打開它們的口插喉有點麻煩。此外用這種方式喂食,會減少幼鳥吞食食物的過程,某程度上對幼鳥學習吞食食物會有一定的影響,較容易出現難斷奶的情況。喂食時,把幼鳥從保溫箱內抓出,放大腿或桌面,同樣輕輕抬起幼鳥頭部,打開嘴巴(注意舌頭有時候會把長嘴推出來),小心繞過舌頭,把針筒的長嘴慢慢插進喉嚨,用一隻手輕輕固定頭部,防止鸚鵡甩動令針筒長嘴鬆脫,然後輕柔的把流質慢慢擠壓送到素囊裡面,喂食完畢後輕輕把長嘴抽出。用濕布擦嘴。
b2、是用短嘴針筒喂食,(中小型適用)方法和長嘴差不多,但針筒沒加軟管,只是一般的75px長的硬嘴,這個方法優點是,比瓷更快捷,容易控制喂食,可以讓幼鳥有吞食食物的過程,缺點是容易讓食物落到氣管,要十分注意舌頭後氣管的位置。喂食時,喂食時,把幼鳥從保溫箱內抓出,放大腿或桌面,同樣輕輕抬起幼鳥頭部,這個方法儘量把幼鳥嘴巴抬高向上,這樣能讓流質更迅速流到喉嚨裡面,不容易流進氣管,打開嘴巴,用手固定頭部,防止頭部抖動,然後針嘴放到嘴巴喉嚨附近,輕輕把流質擠壓進去。要注意的同樣是小心控制流量,別太急。
幼鳥常見疾病預防與治療
1.嗉囊炎:病理是食物在嗉囊內無法消化,集聚、變硬,時間一長,食物變質,引起細菌感染,破壞嗉囊壁,導致嗉囊病變,發炎,甚至感染其他器官,最終引起器官衰竭死亡。
表現為:嘔吐、拉稀、精神差、無食慾、叫聲嘶啞、羽毛蓬鬆、身體無力,甚至有異味。
判斷方法為:用手觸摸嗉囊,裡面有硬物。或者食物經過24小時仍未消化。
如果您的鸚鵡已經不幸得了嗉囊炎,請別擔心,請先停止喂食,若素囊內還積存食物,就小心使用長嘴針筒,往素囊內灌小量生理鹽水,並輕輕按摩素囊,讓食物變軟,再用針筒將素囊內積存食物抽出。日後採用葡萄糖+電解質+ 混和後喂服幼鳥,取代以前的流質喂食,一天喂食 4 - 5 次,其中藥物一天 2 次。若素囊內無積存食物的,就只需用葡萄糖+電解質混和後喂服幼鳥,喂食量和藥物跟上面一樣。帶消化情況正常後逐步恢復喂食。
預防:其實,患病原因幾乎是主人喂食不當引起,食物過燙、消化未徹底又繼續喂新的食物、沖兌奶粉多次使用。避免這些基本能保證幼鳥不患該病症。可適當在消化不良時,增加酵母片在奶粉中(4分之一片即可)
2.腸胃炎:可以說是bb的第二殺手,即使鸚鵡順利康復,身體也會瘦弱不少,具體表現為炸毛、拉稀、眼神呆木吐奶等。
病理為:溫度過低引起bb體溫下降造成消化不良,或是食物溫度過低引起,食用收到污染的奶粉。預防方法只需做好保溫,食物溫度在25-35℃間就沒有什麼問題了(隔夜的奶粉請直接倒掉,不讓bb食用)。
治療方法:做好保溫,建議直接使用專業藥物(某寶有可以自查,分進口國產等,為避免廣告嫌疑這裡就不多做推薦)用藥時配合電解質,這樣基本不會有問題。如果沒有專業藥物,只能使用人用藥時,量必須把握好,鸚鵡的肝臟比人小得多,所以人用藥對鸚鵡毒副作用過大,一般情況可以配些專業的鸚鵡肝精護肝使用。
3.呼吸道疾病
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原因大部分是受寒著涼,小部分是病菌傳染,一般感冒初期只要做好保溫並喂電解質補充體力鸚鵡自己就會好,如果久治不愈的話就要考慮用藥了,當如上文,我依然建議直接使用鸚鵡專業藥品(凱鴿鴿藥之類的),一般使用鸚鵡呼吸道方面的藥劑+電解質+保溫和靜養bb就會恢復健康,值得注意的是感冒痊癒後最好適當的給予些肝精,具有護肝排毒的作用,如果綜上沒有專業鸚鵡藥的使用人用藥劑請務必小心,關於人用消炎藥種類過多,這裡不一一推薦了
其他注意事項:
1.不同品種鸚鵡每天喂食次數和劑量是不同的,具體要詢問賣家。
2.喂養後未使用完的奶粉,不能留作下次使用,容易變質。(冰箱中留用也不行)
3.衛生情況要注意,喂養前後都要注意清洗喂食器具,否者會引起鸚鵡嗉囊炎,這是致命的。
4.保溫其實不推薦木屑,鸚鵡有啃食的習慣,容易因為好奇造成誤食,消化不了,或者直接傷到胃囊。有條件可以使用其他墊材,如棉布、兔子吃的提摩西草、報紙等
後記:手養一隻鸚鵡哪個因素是最重要的?是奶粉、保溫箱這些基礎設備嗎?很可惜不是,雖然這些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奶粉沒有可以用嬰兒米粉代替,保溫箱沒有可以用暖寶寶熱貼+箱子代替,但有幾樣條件是無法代替的,那就是:時間、耐心以及家人鄰居的支持。
時間和耐心不用細講,養鳥的諸位對於這兩樣都應該不缺,可唯獨家人的支持不同,他們的支持是個外在條件,是不受我們控制的,你想啊,一隻常見的虎皮鸚鵡壽命在7年,一隻牡丹12年,一隻玄風至少15年,其他中中型鸚鵡在20——30年間,有的甚至在80年!但每隻鸚鵡都有缺點,玄鳳葵花羽粉太多,牡丹活潑但也較吵,壓力愛咬人且容易反生(即大家說的白眼狼),金太陽金剛又太吵鬧(屬於吵死人的地步,擔心耳鳴者慎入),和尚吸蜜會噴糞等等,不同的鸚鵡有不同的缺點,您可能選擇好了,可家人呢?一隻鸚鵡要和你生活幾十年同樣也是和你家人一起生活幾十年,鄰居就更不用談了,所以決定養什麼鸚鵡最好要有家人鄰居的支持,我想大家因為鸚鵡過吵而轉讓的不在少數,這個世上沒有完美的鸚鵡正如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一樣,請選擇好合適自己的,養了就儘量別轉手,實在不行的,轉手也得給它找戶好人家,這是責任也是養鳥者的品質。
如果你喜歡鸚鵡、或者想學更多鸚鵡相關知識
請關注我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4/node12658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