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的科技為什麼這麼黑?空對空飛彈射程180公里

卡洛斯| 2016-07-03| 檢舉

美帝的科技為什麼這麼黑?空對空飛彈射程180公里

超遠程空對空飛彈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當時指最大靜射程在100千米以上的空空飛彈。現在由於雷達探測距離大幅度增加,一般認為最大靜射程在100千米以上才是超遠程空對空飛彈的門檻。

最早搞超遠程空空飛彈的是美國空軍。20世紀60年代,休斯公司美國海軍研製了AIM-54「不死鳥」超遠程空空飛彈並大量生產,成為F-14「雄貓」戰鬥機的特色武器系統。不過很遺憾,由於「不死鳥」飛彈所要對付的蘇聯轟炸機群已不復存在,該彈和F-14A戰鬥機一起,於21世紀初退役。

蘇聯/俄羅斯也研製過超遠程空空飛彈,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是KS-172。這個飛彈研製於80年代末,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90年代末展出了KS-172的全尺寸模型。KS-172飛彈長6.01米,助推器長1.4米,全長達7.41米,發射重量748公斤。它的最大射程達到400千米,這首先得益於巨大的體積和重量,另一個改動,是採用了衝壓噴氣發動機。與火箭發動機相比,衝壓發動機省去了推進劑中的氧化劑,從而可以保持較大的續航力。飛彈最高速度超過3馬赫,採用主動雷達制導方式,搭配25千克重的連續杆高爆戰鬥部,足以擊毀大型飛機、直升機甚至巡航飛彈等目標。

但是,KS-172的缺陷就在於它太大太重了。一般的戰鬥機掛不了多少枚,而且,它和「不死鳥」 一樣,機動能力不好,打打轟炸機、預警機還湊合,高性能的戰鬥機一個急轉彎就甩掉了。

但是,21世紀的空戰戰場上,超遠程空空飛彈還是很有用處,不說別的,現在各空軍強國都裝備了早期空中預警機,一般情況下戰鬥機最好是從100多公里外用超遠程空空飛彈「打黑槍」,黑掉預警機。又要射得遠,又要飛彈小,怎麼辦呢?美國採取的方式是改進現役的AIM-120系列空空飛彈,不斷加大射程,擴大打擊範圍。

AIM-120的最初型號是一種中程空對空飛彈,重152千克,彈長3.655米,彈徑18.28毫米,可以說很輕小靈活,要知道雲上的空母君體重都100千克+了。最大速度4馬赫,最大過載40g,射程是80公里(AIM-120A基本型)。

2001年,AIM-120系列空空飛彈的改進型AIM-120C 定型投產。該型飛彈是AIM-120系列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和基型彈相比,首先是縮小了彈翼,以適配F-22和F-35戰鬥機的內置彈倉。其次,它其裝有重新設計過的彈頭和改進的火箭發動機、及改進的近炸引信等。這樣的改動使AIM-120的最大靜射程從80千米提高到110千米,且可攔截掠海飛行的巡航飛彈。該彈體積、重量與AIM-120A一致。

AIM-120C 屬於中程偏遠的空空飛彈了。2005年,下一階段改進型AIM-120D完成設計鑑定,2008年投產裝備部隊。作為AIM-120系列飛彈的進一步改進型,AIM-120D用雙向數據鏈取代僅接收信息的單向數據鏈,使飛彈發射後可以向載機發回它的狀態信息。此外還使得飛彈具備了「大離軸角」(HOB)交戰能力。

AIM-120D飛彈的火箭發動機型號、推進劑配方都與AIM-120C-7一致。但AIM-120D採用了全新設計的高拋彈道。即戰機火控計算出初始攻擊彈道之後,發射AIM-120D,飛彈發射後,按照預定程序爬高,當飛彈飛行至海拔30千米以上高度時,大氣密度降至海平面附近的4%以下,飛彈在此高度飛行,儘管火箭發動機已關閉,但由於空氣阻力極低,因而可在高空滑翔相當長的距離而速度衰減很小。當飛彈飛到預定區域,火控數據鏈傳輸最新的攻擊彈道,飛彈開始俯衝攻擊,在近距離開啟彈上雷達鎖定目標直至擊中。新彈道大幅度提高了AIM-120D的射程,其最大靜射程達到180千米,從而成為一款超遠程空空飛彈。

美俄兩種超遠程空空飛彈的技術實現路線可謂思路迥異,從當前的性能對比看,美國超遠程空空飛彈最大射程提高得有限,但飛彈本身具備極強的機動性和抗干擾能力,是一種可用於戰鬥機空戰的超遠程空空飛彈。而俄羅斯的KS-172體積和重量較大,只適合於攻擊預警機、轟炸機等大型飛機,但其400千米的最大射程甚至可以在大部分預警機的雷達探測範圍外發起攻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4/node11565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