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狗會成為人類的好朋友?人類的好夥伴─狗狗和人類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優質好文| 2016-04-27| 檢舉

狗是由狼演化而成.都是群居動物.

在群居動物中位階觀念是必須的因狗兒天生具有位階的觀念,

於是只要人類能贏到狗兒的尊敬,狗狗就會忠心耿耿的爲主人執行命令.

幫助人類作許多事.因此建立狗兒在人類社會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遠,狗兒單純美好的天性.不計回報地付出.

更及時填補了人類空虛的心靈,因此狗兒的地位提升為人類的好朋友伴侶甚至是家人

狗具有判斷人類社交行為的能力,能對飼主的行為做出反應,而這個能力是如何發展出

來的?對銀狐的馴化研究可以解釋這個謎團。

小時候曾經迷上一齣電視連續劇《靈犬萊西》,故事中忠心的牧羊犬萊西不但智勇雙全、

善解人意且忠

心耿耿。養過狗的人一定也發現,

在許多情形下,狗能洞察飼主的心思,能了解動作指令的意思,

例如將狗最愛的玩具或食物藏起來(如以布或盒子蓋住),飼主用手指或

眼看著藏匿的位置,狗很快就會向飼主暗示的位置進行搜索(圖一)。若是飼主朝東方前進,

眼睛卻看向北方,狗便會朝向北方搜索而非東方。若飼主禁止狗接近食物,只要飼主在附近

盯著,狗就不敢靠近,當飼主在附近但閉上眼睛時,狗才會靠近食物;若飼主躲藏在牆後,

牆上只開一個小窗,使飼主可以看到狗的行動,此時狗亦會乖乖地遠離食物。

常有飼主訓練狗去取物品(如飼主說:拖鞋,狗就去拎著拖鞋),若飼主喊出一個陌生的

物品名稱(如魚缸),狗會去取其他陌生的物品(如抹布),代表狗可以分辨主人喊出的「拖

鞋」與其他陌生的發音所指的是不同的物品。狗的這些技能,顯示牠們具有感知人類社交溝

通行為的特殊能力,同樣的能力在 14 個月大的人類嬰兒就已具備,此時正要開始學習語言。

相較下,與人類演化關係親近的黑猩猩,雖具有許多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就感知人類社交溝

通行為的測驗結果,表現卻比狗差。

狗怎麼變成我們的朋友?

狗感知人類社交行為的能力是如何產生的,目前有三個理論解釋:

一、向人類學習的結果

狗與人類一同生活,對人類文化產生行為上的學習,進而適應於人類文化中生存。換句

話說,就是狗判讀人類語言與動作的能力是從小與人類相處學習而來。若此理論為真,則狗

感知人類社交行為的能力,應會隨著和人類相處的時間增加而提升。但研究發現不同年紀的

狗表現出相似的社交能力,即使是 9 週大的幼犬也有相同的能力。

二、披著狗皮的狼

狗由狼演化而來,狼是社會性獵人,需要與其他個體產生社會性的互動,故此社交能力

可能遺傳自祖先。但研究顯示,經人馴化的狼,並不能像狗一樣,透過飼主的暗示就能找到

隱藏的食物。馴化的狗與狼在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測驗中(食物藏在鎖起來的箱子裡,受

試覓食的動物無法自行打開),狗幾乎立即放棄尋找箱子的開口,而注視著飼主與箱子,但狼

會繼續嘗試,顯示狗有利用飼主給予提示的解讀能力,甚至依賴這項能力,而狼則無。

三、馴化的產物

在數萬年以前,人與狗生活在一起,透過天擇的機制,使狗越來越適合在人類的社會中

生存繁殖,發展出互利共生的關係。而人類依自身所需與偏好,另對狗進行了選擇性的育種,

透過人擇造成狗馴化時的性狀改變,使得狗具有與人類產生社交行為的能力[註]。

俄國的別利亞耶夫(Dmitry K. Belyaev)於 1959 年開始進行一個著名的馴化實驗,有

助於解開上面的三個理論當中,何者最接近真相。他從愛沙尼亞的毛皮養殖場找來 30 隻雄性

與 100 隻雌性的銀狐(silver foxes, Vulpes vulpes),在位於新西伯利亞市的俄羅斯科學院西

伯利亞分院,進行數十年的馴化實驗。他將銀狐分為三個等級,會攻擊餵食者的銀狐屬於第

三級(Class Ⅲ);不具攻擊行為同時也不具友善反應者屬於第二級(Class Ⅱ);而會友善地

走向餵食者,產生搖尾行為與發出哀鳴聲,則為第一級(Class Ⅰ)。此實驗的選殖條件只有

一個——對人類友善的行為(第一級)。

選殖至第六代時,因實驗需要,多設置了一個等級—特級(Class ⅠE,E 代表 elite,傑

出、特別),這些銀狐會主動親近人類並發出哀鳴,像狗一般嗅聞與舔飼主,且這些行為在一

個月大前就已產生。選殖到第十代時,有 18%的幼狐屬於特級;第二十代時,到達 35%。

40 年後已達 70~80%。這些馴化的狐狸亦具判斷人類社交行為的能力。這個長期的研究,證

明了馴化過程可讓動物改變其社交能力。

馴化有什麼影響?

馴化對生物的影響層面有多大?別利亞耶夫早年注意到許多馴化的動物在形態與生理上

出現類似的變化,例如體表出現雜斑,或某部位的毛色變淡、形成星狀斑紋;馴化的狗或猪

的尾毛捲成圓圈或半圓捲曲;馴化的狗、貓、羊尾椎的數量減少,造成尾巴長度縮短。另外,

馴化的動物常有耳朵下垂的外表,而野生動物中只有大象會垂下耳朵。這些性狀並非人類馴

化動物時所選殖的項目,別利亞耶夫認為會造成這個現象,是因為人類在馴化過程所選殖的

某個性狀(例如順從、親近人類的行為),亦會影響其發育過程,進而改變其他性狀(包含行

為、社交能力、外型、毛色等)。前述的銀狐馴化試驗原本就是為了驗證這個假設而設計的,

而在他馴化後的銀狐當中,部分個體便具有下垂的耳朵、短而捲曲的尾巴、毛色變淡(星狀

斑紋)或出現雜斑、生殖期延長、頭骨與牙齒的大小及形狀改變等性狀。這是科學界第一次

提出實驗證據,證明了許多性狀會隨著馴化的過程而發生改變,即使這些性狀並非原本選殖

的目標。

仔細觀察我們的生活周遭,最常見的馴養動物就是狗了,許多狗亦出現耳朵下垂(圖二

A)、尾巴捲曲的外型(圖二 B)、頭部出現星狀班點(圖二 C)等,這些都是馴化的標記。

為何有些狗喜歡吠叫? 無論在都市與鄉村,幾乎所有人都聽過狗的叫聲。依據考古學與粒線體 DNA 的研究,人 類約在 1 萬 4000~1 萬 3500 年前將狗類似狼的祖先馴化成現在的狗。狼其實很少吠叫,但馴 化的狗卻常吠叫。 過去學者認為野生與馴養動物不同的行為,起因於遺傳上的差異,此差異是選殖過程的 產物。但行為的產生與發展亦受環境的影響,例如:肉鴨與實驗室的大鼠缺乏性展示與其他 社會性的行為,但若處於接近自然的環境,牠們即可發展出正常的典型行為,顯示環境因子 的重要性。許多狗出生後即與人類一起生活,其行為受遺傳與環境的雙重影響。 在遺傳性狀的選殖上,人對於牧羊犬等直接選殖偏好吠叫者,但在獵犬則選殖在工作時 不吠叫而噤聲者,其他如愛斯基摩犬的選殖則與是否會吠叫無關。在生活環境上,人類飼養 環境提供較多的刺激讓狗想要吠叫,像狗會對可能的入侵者吠叫,而入侵者的回饋動作亦會 增強其吠叫行為,例如郵差招惹到吠叫中的狗,會引發對方更多的吠叫。此外,因人類社會 中狗的密度較野外高,更有機會促進狗社會性的吠叫行為,例如關進狗舍的狗群更易吠叫。 狗在生活上有許多需要依賴人的地方,其吠叫可引起飼主的注意,飼主的反應亦強化了 吠叫的行為,包含飼主的打、罵,都可能被狗視為一種建立關係的互動。曾有學者研究義大 利的流浪狗,牠們只在兩種情形下吠叫:狩獵與其他狗群侵入時,這個特性與像狼一樣,也 就是說當生活環境越接近自然,狗的吠叫頻率將下降而與狼相似。 蔡任圃(2010)。狗是如何成為人類的好朋友?科學月刊,486,461-463 5 人類的社交技能是怎麼來的? 曾有學者透過對黑猩猩的行為研究,認為人類合作、溝通的社交過程,不可或缺的能力 是「節制」,如願意分享資源、允許資源交予他人保管、相信分工合作優於巧取豪奪等,自我 節制的能力是人類複雜社交能力所必須的。此假說提出現代人類社會的演化是一種自我馴化 的過程,我們「選殖」了具控制情緒、有自製能力的個體,而具過度攻擊性與暴力的人已被 處決或放逐了,這個人類自我馴化、選殖的過程,使我們發展出了複雜的社交技能。 結語 狗是人類忠實的好朋友,這個好朋友是我們經由馴化、選殖而來。同時,我們共同的生 活環境與我們對待牠們方式,成就了人類與狗目前的互利共生生活。透過對狗與人類社交行 為的研究,可開啟一扇研究人類社會演化的大門,拓展人類瞭解自我的視野。 延伸閱讀 Hare, B. and Tomasello, M., Human-like social skills in dogs?, TRENS in Cognitive Science, vol. 9: 439-444, 2005. Yin, S., A new perspective on barking in Dogs(Canis familiars), J. Comp. Psychol., vol. 116 (2): 189-193, 2002. 蔡任圃:任教中山女高生物科 註:馴化(Domestication)起源自拉丁文 domesticus,意指家裡,為「一個生物族群逐漸 適合生存於某特定環境」的過程,通常是指人類為了獲取食物、其他所需之物(如 木材、棉花、蠶絲等),或為了生活、工作所需(如搬運的獸力、顧家犬),甚至寵 物與園藝植物,透過人為方式於人工環境下選殖培育物種,使這些原本為野生的生 物,逐漸適合於人工培育的環境下生活,並大量生產以提供人類所需之資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4/node104469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