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多大適合做絕育手術

九把槍| 2016-04-07| 檢舉

想要為家中寵物做絕育的主人們,首先會考慮的問題就是寵物多大做絕育手術是最合適的,科學研究表明,在寵物第一次發情前做絕育手術可以更好的預防很多惡性疾病的發生。

貓和狗在6個月大就有生育能力了。母狗通常每年發情1-2次,每次持續3週左右。母貓第一次發情後可以在春季到初秋的時間裡每3-4週發情一次,並且母貓可能在剛生完小貓僅10天後再次懷孕。

貓和狗的懷孕時間均為63天。通常最佳的絕育時間是在寵物第一次發情前或發情期間隔,發情期時寵物醫生都不建議做絕育手術。

國外目前也有在貓狗3-4個月大就做絕育手術的,有獸醫認為越早做手術越有利於健康和好性格的養成。在第一次生育前做絕育手術,通常可使寵物們保持青春期的活潑好動的性格。

一般飼主反對絕育的理由 認為自己的寵物很乖或者血統優秀,想讓它保存優良血統--其實受主人重視,百般寵愛的動物,不論任何血統都是善體人意的孩子。反之,出自冠軍名門的後代,若沒受到好好照顧,一樣會養出人見人嫌的叛逆。何況,天才老爸老媽也會生出白癡兒子,基因遺傳不一定都如人所願。 公狗不會生小狗,沒有絕育的必要--雄性荷爾蒙造成的麻煩不會少於生育的困擾。公狗會持續地想找對象交配而問題不斷。如,跟其他公狗爭風吃醋而大打出手,在馬路上逗留易出現車禍或受傷,情緒不穩定時攻擊其他弱小動物等。如果您將性慾衝動的公狗強留在屋裡,它會有破壞家具或咬人行徑出現,此外,亂叫或亂發脾氣是性挫折常見的症狀。性衝動會使一隻很可愛的狗變成一隻惹人討厭的狗。 認為寵物發情時看管好就行了,沒必要絕育--母狗性成熟後一年發情兩次,一次持續約3週,不絕育時這種發情現象持續約10多年。發情時不只是母狗弄髒環境,門外還時常有成群公狗,不小心溜出去就懷孕了。關愛動物的朋友口耳相傳的至理名言是「為小狗找一個合適的認養家庭比在台北街頭找一個停車位更難。」為避免不必要的小生命出生,還是手術比較保險。撇開懷孕問題不談,母狗有生理期後假懷孕的各種奇怪現象,老年後有子宮蓄膿及乳房腫瘤問題,這些毛病都是節育手術後可以完全避免的問題。 認為絕育違反自然--是的。但將它們當成寵物飼養也一樣不自然。如:教狗坐下,叫貓留在家中不准出門,或人工繁殖特殊品種等,這些也都是不自然的事。 想繁殖小狗賺錢--讓寵物生養需支出的費用不少,配種費、難產醫療費等,加上小狗不易照料,容易夭折。就算千辛萬苦養大到可以賣錢了,一般人家沒有渠道,往往一養就養到賣不出去了。好多畜主養過多寵物都是這樣來的,奉勸大家除非是以繁殖為業,少動小動物生財的腦筋,一般賠的都比賺的多。 認為絕育會使動物發胖--不是絕育手術讓動物肥胖,肥胖的主因是畜主過度餵食及缺少運動。但絕育後的動物一般而言比較懶得活動,建議應比以往少餵一點食物,多帶它們去運動。舉例而言,導盲犬正式訓練過程中都必需先施行絕育手術,但從來也沒有任何一隻過度肥胖。 擔心絕育後性情大變--雌性動物一點也不會改變,雄性動物會有少許好的改變,如變得溫順。 擔心麻醉過程發生危險或術後感染--這是例行性小手術,在受過外科專業訓練過的醫師操刀下,在完全麻醉狀態下進行,動物不會有痛感,傷口不大,動物會於2-3天後完全復原,傷害不會很大。 有人認為雌性動物要讓它生養一次,對動物比較好--無稽之談而已,沒有任何合理理由解釋應該讓動物生一胎比較好。況且,懷孕、產子原本就會冒一些不必要的風險,何來生一胎比較好的說法呢! 寵物已經懷孕,認為手術不人道或不安全--懷孕時絕育人道與否就跟人的墮胎人道與否的觀點一樣,全在於人的想法,沒有一個定論。有些獸醫也不願執行這種手術。但我個人認為,與其讓它出生後無法照料,讓這些小動物成為受忽略的一群或可能成為流浪動物,不如選擇手術來的人道。這種手術只是在過程中醫師扎血管要特別慎重防止出血不止,並不會特別不安全,不必恐慌。 有些動物狀況主人認為不適合手術,比如年紀小、年紀過大,過胖,體弱多病或正在發情的動物--目前的醫學研究認為狗早期絕育並沒有什麼荷爾蒙不平衡、影響骨骼發育或容易形成皮膚病的說法,因此年輕不是不能手術的原因。年紀大、體弱多病或過胖的動物,麻醉需特別注意,但也不是不能手術。發情中的動物是比較容易出血,但卵巢系韌帶鬆弛,手術操作相對容易些,因此沒有不可以手術的說法。 有人認為雄性動物絕育後會失去雄風,狗不再看門,貓不再捕鼠--這是無稽之談,動物的這些特質都是與生俱來,被人應用的。公狗有它的地域性,因此會看門;貓把老鼠當獵物,因此會捕鼠。跟絕育與否根本不相干。歐美很多工作犬都是絕育過的,不影響它的功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4/node100905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