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常有人問我,有沒有風水啊?我說有啊,絕對有道理,但是要懂一個道理。北京的故宮,從遼金元開始,到明清八百年,為了風水,皇宮有九門,哪幾年的運氣在哪一個門,就開那個門,所以九宮八卦,都是想子孫萬代。但是你看看,遼金元明清有五個朝,每一個朝代,有時皇帝三年五年就翹辮子了,只有清朝兩個皇帝康熙與乾隆,當了六十年皇帝。懂了北京的皇宮你就懂了風水,都是天下第一流看風水的研究了九宮,那還有不好的嗎?但是仍然不斷有人上去,有人下來。
懂得風水的道理,你就不要太講究了,重點在德行,不在風水。所以中國人講看風水,有「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這句話。風水在五個成分裡頭只占一個成分,有什麼用啊!不要上當了,第一個條件還是道德的修養。這就是中國文化,你們很多同學要研究風水,但是千萬不要迷信。
有人問說,人死亡之後,擇地埋葬。依中國人的習俗,有風水之說,其與後代子孫的運勢頗有關聯,不知是否有其道理;如有,則火葬是否也需依照風水原則葬之?

這就是說,風水的講,死人埋葬要選一個好地方,因為與後代子孫有關係的。這個問題牽涉到一個大問題。關於屍體的處理,全世界的風俗,有很多種不同;我們中國同印度的一部分,以及阿拉伯人,都是注重土葬。土葬的方式就很多了,中國人過去對安葬父母很重視,對生命很重視,人死後由子孫埋葬。在秦始皇、漢朝這個階段以前,也就是兩千四五百年以前,沒有像現在這樣注重風水;但是另有一種注重,古書上叫「卜葬」,用占卜來選擇。有時嚴重的,帝王親自打卦,決定墓地好不好。
中國的儒家是注重安葬的。儒家重視人生,儒家在春秋戰國前後,注重對長輩養生送死。死了以後,子孫為了孝順,必須選一個好地方,使遺骨有個安詳的住所;並不是為了保佑子孫後代發財升官。古代只是一個孝心,孝的感情,死後給他找一個好地方土葬,保護他的遺體。

東漢以後,魏晉一開始,中國人就喜歡選地了,不再是卜葬。這個選地就要懂得地理,現在講就是地下的環境選擇了,認為關係後代好不好的。這種學問,晉朝以後才開始大流行。要選形巒,就是地理的形式環境;形巒以外加上理氣,陰陽五行的風水,運氣好不好等等,一直流傳到現在,認為墓穴是影響後代的。中國人嚴重的受這個影響,到現在也跳不出這個觀念。
遺骨是不是對後代有影響呢?這可以說是迷信,沒有這個道理。世界上其它的民族,其它地方的人,他們不用這個風水的葬禮,後代也是一樣活得很好!發展得很好啊!

阿拉伯人的回教葬禮,也是土葬,不過與我們不同。中國重視葬禮最嚴重的是儒家,有「衣、衾、棺、槨」四個字。埋葬前,給死人衣服穿好;衾,是被子,給他包圍好;棺材弄好;棺材外面還有個套子,棺殼,叫槨;再加上墳墓,花費很大。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前後階段,儒家都是這樣。
「衣衾棺槨」是厚葬,但是反對的人很多,道家就反對這個;跟孔子同時代的墨子,更是絕對反對的,墨家是主張薄葬。孔子在《易經·系傳》上也講,上古的人死後,後人找個地方把他埋葬,「不封不樹」。不封,不是不蓋棺,而是不另外劃一塊地起墳,屬於自己家裡的。不樹,也不建立一個碑或種一顆樹,都沒有。
後世的人重視衣衾棺槨,是重孝道的思想,父母死後捨不得,搞這個厚葬,是儒家的堅持。道家是笑這個事,死是很自然的事嘛,「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死了跟回家一樣,死後隨便怎樣,不要注重這個形式了,只要把他收拾好下葬就好了。墨家呢,墨子這一派影響很大的,反對厚葬,主張薄葬,簡單明了,葬了就好了,也沒有管後代,風水影響後代是後人加上的思想。
回教人的葬禮也很簡單,他們忌諱說「死」,因為伊斯蘭教把離開認識當作一個人最後的必然歸宿,並把它理解為「嘎來布」(肉體)的消失和「羅罕」(精神)的升華,是人生的復命歸真,而不是生命的終結。他們把去世叫「無常」或「毛提」,或「歸真」。「毛提」是波斯語,就是逝世的意思;「歸真」是對宗教人士逝世的稱法。回族有句俗話說:「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主張「入土為安」,人「無常」在哪裡,就埋在哪裡,不必回家鄉安葬。而且主張「三日必葬」,一般是早上「無常」,下午埋;晚上「無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過三天。把屍體擦洗乾淨,用白布包裹了,放進棺材,抬到挖好的墳坑那裡,抽開棺材下面活動的板,屍體落進挖好的洞穴里,平躺,臉朝向麥加聖地的方向。再把洞口用土坯砌好,把空棺材抬回來。回教人「無常」後忌火葬,主張土葬,而且忌設靈位,忌送花圈幛聯,待葬期間不宴請,出殯儀式簡單、安靜,一般不動用車輛,不僱傭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講究任何排場。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麼紙車紙馬、童男童女等。送葬中禁止擺設任何祭品,不舉行任何祭奠。這個等於墨子所說的薄葬,簡單就好了。因為身體也是地水火風,物質變的還歸物質,身體還歸大地就好了。
其它民族還有其它葬法。西藏流行的主要是天葬,選個日子,還有專門天葬的師父,把屍體解剖了,一塊一塊放在哪裡,給鳥來吃掉,供養眾生,歸於天然。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