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講述:什麼叫慈悲?

靖語| 2016-08-22| 檢舉

我們先了解慈悲,普通社會上講到佛教,就有兩句流行的俗語:「學佛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過去佛教界裡面,出家人也流行兩句相反的話:「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是叢林中對品德的要求。

什麼叫慈悲?慈與悲是分開的概念。等於在春秋戰國以前,道與德是分開的,到了漢朝以後,道德就連起來用了,但也不是後世的要求。宋明之後道德變成很死板,甚至目不能斜視,這種理學家所造成的道德觀念,只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並不能代表整個中國文化。慈與悲在中國固有觀念中,幾乎是連在一起的,但是在佛經中,慈是慈,悲是悲。現在把慈悲當作口頭用語,連有人倒杯茶給你,也會說說:慈悲!慈悲!

佛教有兩位菩薩代表慈悲的:彌勒菩薩代表慈,所以他稱為大慈氏,這也就是他稱號的涵義;觀世音菩薩代表悲,平常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是對的,但是嚴格說來,他是代表悲的。

男性父愛的擴充,是慈的基本。母愛的擴充,是悲的基本。兩者性質完全不同,但是愛心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發出來的作用。我們都做過人家的子女,這裡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還做過人家的父母,應該可以體會到父母愛的不同。媽媽打孩子,一邊打一邊哭,是悲。父親打孩子,心中固然難過,就少有哭的,甚至鬧到脫離父子關係,其實還是愛子女的,這是慈。

現在講有情與無情。學佛要怎麼做到沒有情?我多次提到,中國文化用兩句話概括了仙佛之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畢竟是多情的。古代有位很高明的善知識,他融會了儒釋道三家,然後專心皈依佛法,他說:「我佛世尊,一代時教,只為一切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爾。」這話說得多麼深刻!換言之,我們說,學佛要做到無情,但是眾生本來都是無情的,更沒一個多情的,所以佛出來是為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的。這話說得非常高明,是第一義諦的話,佛要度盡一切眾生,你看他多情不多情?

這個情的發揮,就是慈悲,作忠臣孝子就是多情人,作嚴父慈母也都是情的作用。佛法的慈悲就是多情,是解脫的多情。有情解脫了就是大慈悲;執著解脫,把解脫當作究竟,也正是多情,正是自己被情所困。

了解了這些道理,我們再來看經文的內容。

「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以說法度人,用文化教育使人精神得到解脫,生命得到升華,是「慈」的第一個條件。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慈悲用了,無所不用。禪宗有個公案,講到兩師兄弟都悟道了,他們一同外出行腳參方。古代的行腳僧都隨身帶個方便鏟,既可以挑行李,又可以行慈悲,見到屍體方便埋掉。他們走著,其中一個看見有個人死在路上,就念阿彌陀佛,用方便鏟把屍體埋了;另外一個看到了,理都不理,繼續行路。旁人看見了,就去問這師兄弟的師父,為何兩個開悟弟子的行為如此不同。師父就說,那個動手埋的是慈悲,不理的是解脫。他並不批評哪個對哪個不對,這個道理要去參。

這裡講「行寂滅慈」,既然寂滅了還有什麼慈?寂滅就是進入涅槃,萬緣放下,一切了不可得。但是了不可得才是真慈。為什麼?把一切雜念、妄想、煩惱、習氣統統清凈了,情近於無情,是真慈。下一句話「無所生故」,就是「行寂滅慈」的答案。譬如《紅樓夢》寫林黛玉葬花,其中有名的一句:「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你說林黛玉是為花還是為人生傷心呢?花落還會花開,是自然規律,本來寂滅,所謂生而無生即是寂滅,寂滅不是死亡。他說這是真慈。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這才是菩薩的慈。這一段是維摩居士答覆文殊師利的問題,什麼才叫做大乘菩薩之慈。《維摩詰經》這裡講的都是戒律,你不要以為經典和戒律是分開的,那就完全錯誤。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稱人家慈悲只是應酬話而已,沒有想到究竟的義理。這裡每一句都有個「行」字,慈是做出來的,不是用講的。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慈與悲是分開的。維摩居士對於「何謂為悲」的答覆很簡單,絕對沒有自私就是悲心。像天下雨,或是出太陽,絕對沒有想留給自己用,普遍地施給一切眾生,不分好壞。功德代表善的成就,有功勞有辛苦是功,有建立有所得是德。現在人問人家有沒有時間,過去我們是問人家有沒有工夫,工夫就是代表時間,有時也寫成功夫。功德是佛經借用的,原文出自《尚書》。我們常說人功德無量,但是一經說出來就有量了。菩薩所作的功德無量無邊,因為他自己不要,「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迴向就是這個意思,以你修持、念經、禮佛等等的功德,與你親屬一切眾生等共之。學佛的人有四種最根本、最重要的行為:慈、悲、喜、舍。有的同學面無笑容,一付來討債的樣子,再不然就是一張嗔恨的臉孔。我要你們學佛第一步,先學彌勒菩薩那個歡喜佛的笑容,尤其打坐時兩條腿在痛,你就一邊痛一邊笑嘛!笑上三年,你笑慣了,你就不講話臉上都有笑容的。笑有什麼好處?你一笑神經肌肉都鬆了,打坐咬緊牙齒,何苦呢?念佛喊得那麼痛苦,搞什麼東西嘛!

學佛這基本的四個行為,要倒轉來先學舍,一切放下。這個字做不到,那當然也喜不起來。第二學喜,再來學悲,最後是慈。尤其這個喜很重要,有的同學志大才疏,要想救世界,算了!你先把自己臉上的細胞救好,松一點,帶點笑容。「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臉上帶笑,別人想打你罵你都算了。我告訴同學們,我學遍所有武功,最後學到一種天下第一拳,就不用再學其它拳了,現在傳給你們,有人要打我罵我,我就拱手跪下:「你都對!」就行了,這是無往而不勝利的。你沒有人緣,還能度誰?我常告訴大家,只怕你不成佛,不怕沒有眾生度。要成佛要先自度,自度的道理就在慈、悲、喜、舍這四個字了。

——恭錄自《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0/node122686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