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 : 我忍著不死就是為了變得更聰明

卡卡消息| 2016-03-26| 檢舉

「年老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未來,而是從早上喉頭的濃痰,到全身無處不在的酸痛。

「年老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未來,而是從早上喉頭的濃痰,到全身無處不在的酸痛。而我們仍舊如此固執地認為,生總好過死,我們所有的文化面貌,生命本能,都趨向於全面否定死亡。

死亡是令人厭惡的,令人不快的,最好避之不談的。如果可能真希望可以毫不費力地咔嚓從生命的尾部將其剪掉。我們怕死怕得要死,一切生命活動都建立在抗拒死亡的基礎上。我們活,吃飯,呼吸,做x愛,養育孩子。」

以上是BBC2011年紀錄片《選擇死亡》

死亡,是否可以選擇?

霍金是這麼做的

2015年6月,他不排除自己安樂死的可能

2013年,他支持別人安樂死

2006年,他反對安樂死

說了這麼多次,他還是沒死

病症

史蒂芬·霍金在他21歲時確診患上盧伽雷氏症(ALS),這個病令其肌肉萎縮及全身癱瘓。1985年,43歲的霍金又出現併發症及肺炎,進行氣管造口手術後,他永久失去了說話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

「我很懷念自己身體健全的時候。我很想再去游泳。當我的孩子們還很小的時候,我因為自己身體的原因,錯過了和他們一起玩耍的時光。」

霍金與第一任妻子簡以及孩子們

「做完氣管造口手術後,我曾試過閉氣自殺,但因身體想呼吸的反射意識太強烈而自殺未遂。」

「讓一個人違背自身意願地活著是最大的侮辱。如果我深陷痛苦、不再有所貢獻,只能給我身邊的人帶來負擔,那麼我會考慮安樂死。」

家庭

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簡在寫完自述書《飛向無限》後,在附言中有一段對這段感情的總結:「我完成尾聲部分時,霍金剛剛結束了零重力旅行安全返回地球,各大媒體都刊登了他成功完成太空之旅的照片。當他失重狀態下懸浮在空中、擺脫一切束縛時,他臉上的笑容幾乎能讓群星動容。」

「我也被深深打動著。我想,在他向著無限進發的征程上,我能夠陪伴著他走過中間一段短暫的旅程,是多麼的幸運」。

他們生了三個孩子。第一個兒子羅伯特,第二個是個女兒叫露西。1979年,第三個孩子出世,名字叫做蒂莫西•史蒂芬,是個男孩。在第三個孩子出生之前,大兒子羅伯特逐漸承擔起照顧父親的責任,簡的爸媽也經常過來探望。

但是,由於霍金沒有活動能力,與孩子的溝通甚少。「顯然,羅伯特需要一位男性榜樣人物,跟他奔跑嬉戲、打架玩鬧,羅伯特已經過早失去了童年,進入了青少年。」毫無疑問,霍金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作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角色是有所缺失的。

折磨

1990年這對夫婦宣布離婚。他拋棄了與他相濡以沫近30年的結髮妻子,與一個護理他的年輕姑娘伊萊恩結了婚。

2000年,霍金的家人、同事 和朋友曾發現霍金身上有多處神秘外傷,其中包括手臂、手腕斷裂、眼睛周圍黑腫、嘴唇破裂以及臉部割傷等。雖然不是什麼 致命傷害,但對於只有頭部能動的霍金來說,這些傷肯定不是由他自己不小心所致。

2003年8月,霍金的女兒露西發現父親被人反鎖在戶外,不僅引發了心臟病,而且身上還有無法解釋的青紫,她立即報警,但霍金拒絕接受警方的調查。

霍金的第二任妻子伊萊恩性格跋扈,經常虐待丈夫已是事實。至少有3名給霍金做過護工的女子對伊萊恩提出指控。其中一人說,她曾看見伊萊恩毆打霍金;另一個說,她曾聽見霍金被放進滾燙的水裡洗澡時發出的痛苦叫聲;第三名護工則說,霍金害怕單獨和妻子在一起,並稱後者曾經罵他是「傻瓜」、「笨蛋」。

雖然身體殘疾,但在情感上霍金是一個正常的男人,這對一個男人來說是不是一種最頂級的折磨?霍金喜歡有女性相伴,也喜歡調情,他欣賞人體美。為了照料這位國寶級的科學奇才,劍橋大學為他特意安排了一支24小時的護理小組。而這其中一定要有身材高挑、模樣標緻的貼身護士。

關於死亡

即使以上痛苦是如此真實的存在,霍金仍然沒有打算走進死亡。

2006年,霍金提到安樂死時還表示:「如果是自願的,受病痛折磨的人應該有權利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我認為這會是個嚴重錯誤。儘管生命看似很壞,但你總能找到事做,也會像別人一樣取得成功。有生命,就有希望。」

到了2013年,霍金轉而公開支持對身患絕症的人施行「安樂死」,讓很多人大為驚訝。在一次重新激起有關安樂死之辯的採訪中,霍金說:「我們不能讓動物遭罪,為什麼人類就不行呢?」他認為那些身患絕症同時遭受巨大病痛的人應該有權利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那些幫助他們結束生命的人不應得到被起訴的下場。

但是究竟自己什麼時候死,霍金也許也只是隨便說說。

這就像我們開始提到的那個紀錄片,如果有時間你可以看看。英國著名奇幻小說作家Terry Pratchett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時而清醒時而迷糊,逐漸喪失寫作能力,他開始思考自願選擇結束生命的可能性,於是他和他的助手走訪了幾位曾經和正在選擇安樂死的對象,拍下了這部紀錄片。

當Therry在瑞士親身經歷了友人的死,隔著冰冷的攝像機鏡頭,你也能感受到他的恐懼與掙扎,「下一個就會是我嗎?」「到時我能擁有足夠的勇氣去吞下那杯藥水嗎?

」面對真正的死亡,我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目睹,Pang,一片黑暗。

【感謝您的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98442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