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個小時理論告訴我們,當你在一件事情上學習投入超過一萬個小時,就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相反,從你停止學習的時刻開始,人生便失去了原本可以的無數種可能。
我們都曾打趣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與自己志趣相投賺錢又多離家又近時間又自由的工作呢?那是一個無數人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狀態,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用煩心自己厭倦的人和事,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意願過一生。也許這的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狀態,但卻並不是此生毫無可能的空中樓閣。
只是想要的生活從來不止於「想」,而是要踐行於「行」。
一個人想要愛我,要有愛我的資格。一個人想要過自己喜歡的生活,要有能過上那種好日子的資本。
而那些資格和資本是需要後天積累打磨,水滴石穿並非一日之功,連理想都會分分鐘被顯得無比骨感的年歲,那一身面對生活選擇可以所向披靡的黃金戰甲遠要比冰凍三尺其實難得多了。
許多人都在抱怨如今畢業不難就業難,尤其是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尚存的人,永遠覺得自己的心比世界給予的機會大得多,始終有點「懷才不遇」的憤懣和壓抑,心目中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被別人占著,自己被安排去到的位置卻不是自己能一抬屁股坐得下去的。
當我自己認識到這世界從來沒有「懷才不遇」這一說的時候,才覺得位置不對,是自己的能力不到位。什麼樣的位置是一個人的專屬座位?就是這事兒非他莫屬沒他不行的時候。不是嗎?
我們常說,我們不必爭第一,我們可以做唯一。 但是現實生活中,除了感情二字之外,其餘事情大都要拼到第一才有被列為唯一的可能。而那些不選第一的情況,也大都是其餘名次不太差的主兒有別人不及而此刻恰恰被需要的特長或特點,才能在最後一句來一個大反轉。
時代發展如此之快,有一技傍身尚且不能保一世優渥,還要看發展的走向,看時代的浪潮打哪來往哪去。如果沒有一個拿得出的技能或專業,你怎敢大言不慚地去整日巴望著那個「理想中的生活」? 每個人都在講「安全感」,其實最大的安全感就是不被時代淘汰,然後才能不被你心有所屬的那個人淘汰,更重要的,是不被那個對生活有要求又嚮往的自己淘汰。我以為,那才會是真正超越小情小愛的安全感。
從朋友那裡聽聞一個在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工作十幾二十年的高管要被裁員,生活瞬間陷入迷惘,因為一夜之間毫無選擇。旁人可能還會詫異怎麼可能呢?人家這麼牛逼閃閃的履歷去哪不能東山再起,可是生活從來不是想像出來的。十餘年的工作經歷其實他掌握的只是人力管理,工作又時分繁忙,再無其他專業上的建樹。所以選擇範圍有限。與其平級的公司會把同樣的職位給相對更年輕更有培養價值的年輕人,而較小一些的公司又無法提供給他與往日相同的薪資。所以一夜之間站在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上,又因可選擇的圈子太小而無法輕易突出重圍。
突然想到歌壇大哥李宗盛近幾年專心於製作吉他,還成立了「李吉他」的品牌和旗艦店。身為以吉他為專長的音樂人,他一直都夢想有一天能親手製作出一把世界級的吉他。如今他專心於手工吉他製作,每一把琴都根據顧客的特點和要求進行定做,且價格不菲。
雖然李宗盛說,他做吉他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因為吉他「養育」了自己這麼多年,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回饋它。而且我們也相信,人家也已經有資格和資本去單純的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再為名利牽絆。但是當他製作的吉他贏得圈裡音樂人的一致好評,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店,並未眾多作者寫入「匠人之心」的時候,我們也有理由去相信,一個有一技之長並能為之持續付出心力和精力的人,完全可以藉此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因為與自己喜歡的東西終日為伴,又能憑喜歡的事情為自己贏得新鮮的人生,無論此生已經走過了多少個山丘,挨過了多少個春秋。
一個足夠專業的技能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一個足夠專業的技能可以在一萬個小時之後的歲月里讓自己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當人們都在談論一個所謂好的工作對於生活的意義的時候,讓我們也留出一塊天地去專注於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事情,即使它與眼下的工作與生活看似毫無相關。
有朝一日,那曾經付出過的一萬個小時將會還給你一個別人只曾聽聞卻未曾觸及的人生。
祝我們學無止境,祝我們技不壓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98384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