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著別人不能成功的都是輸家

卡卡消息| 2016-03-24| 檢舉

很多人是見不得他人變好的。也許「嫉妒」可以作為解釋,但更多的時候「恐懼」更為恰當。絕大多數人的幸福觀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之上,有人開玩笑說(卻又是驚人真相):

所謂的幸福,就是你的收入比你的姐夫高出 20%…… 基數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相對高」。

別人變好,就意味著說「自己相對變差」 —— 這是那些人最害怕的結果。而最終,能夠變得更好的人終究是少數,於是,「吐槽」是更普遍的行為 —— 這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最具殺傷力的吐槽其實來自於「朋友」 —— 你把他們當作朋友、他們卻不能忍受你竟然變得比他們更好的那些人。

從我們自身出發,當朋友變得更好的時候,我們理應高興才對。若那一瞬間有一絲絲酸意,是可以理解的「酸爽」,但被那原本應該是僅僅一絲絲卻最終竟然濃濃的酸意打敗,那一瞬間,我們就成了比壞人更壞的人。

自己不好,又容不得別人好,這就是比壞還壞。

心裡已經壞了還不是盡頭,最多是嫉妒而已,可若是……

自己不好,又容不得別人好,於是採取了某些行動……

—— 這就是最壞了。

這世界很公道,證據就是它整體上一直在變得越來越好 —— 整體上來看,可以認為這其實是壞人終究整體上沒有得逞的結果。

害怕別人變得更好,終究是一種徒勞,理由和結果其實需要認真分析:

別人若是最終經過你的阻撓而沒有變得更好,這結果本身並不會使你變得更好;

別人最終哪怕在有你阻撓的情況下還是變得更好了,對你造成的其實是永久性傷害 —— 而且那傷害還是你自找的;

長遠來看,你選擇做了壞人,那就只能被這個不斷變好的世界和不斷變好的人們拋棄;

最終承擔結果的,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有你的家人,你的下一代……

相對來看,「害怕別人變得更好」,一定會使自己變成最終被拋棄的壞人。從這個角度望過去,「吐槽他人」,尤其是「背後吐槽他人」,是非常可憐的一種行為:

這樣的人雖然已經是最壞的壞人了,卻又是那個群體中最懦弱的一種。壞都壞到了那個地步,卻又最多只是說說而已,實在是可憐。

「害怕自己不能變得更好」,倒是有可能成為正向的動力。這種恐懼,其實可以激發有意義的行動,是「正能量」,而「害怕別人變得更好」,絕對是負能量。

其實,「那最初的一絲絲酸意」,並不是不能克服的,也並不代表著自己從一開始就是壞人 —— 我對好人的定義是這樣的:

所謂的好人,就是那些能夠克制自己的壞念頭的人。

概念的定義如此重要,乃至於所有的平和基本上都是來自於清楚的概念。

參考閱讀:《關於概念的方法論》,識別以下二維碼轉至該文章。

我個人有個刻意養成的習慣:

永遠只選擇鼓勵所有的人。

不斷鼓勵他人,有很多很多的好處:

由於最初是自己主動鼓勵他人,所以當他人變得更好的時候,甚至連那一絲絲的酸都沒有;

經驗會反覆告訴你,所有人前來諮詢建議的時候,其實本質上都是在尋求支持,而非真正的尋求批評建議;

潑冷水永遠不是好習慣,即便是那些真正有效的批評,也常常會隱秘地引發你自己心中的恐懼,最終對雙方都不利;

不斷鼓勵他人,最終會使自己變成一個不需要他人鼓勵的人;

更為關鍵的是,這樣最終會使自己變成一個很難被他人的批評和小動作打敗的人……

如果對方的選擇是錯的,你還會鼓勵他嗎?如果是,難倒你自己不覺得虛偽嗎? —— 這是有人認真問過我的問題。

我還真的認真想過。

首先,我還是會選擇鼓勵 —— 仔細想想吧,試錯也是最重要的進步工具之一;「儘早犯錯」某種意義上也是財富。

其次,在錯誤顯現之後,依然可以選擇出手支持 —— 這時候的幫助和鼓勵以及支持,本質上來看是更稀缺更有價值的。

最後,我不覺得這是虛偽,因為我知道「主動親身試錯」的經驗教訓更具價值。就算這樣是虛偽,也比「盼著對方不可能變好」強出很多,不是嗎?

即便是做不到「永遠只鼓勵他人」,最起碼也可以選擇「閉嘴」吧?

閉嘴有個好處,那就是,騰出時間干點正事兒,使自己變得更好 —— 這才是正事兒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97974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