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年後,馬雲等還是超級富豪嗎 ?
一二十年後,中國社會的財富格局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只有天知道。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馬雲、王健林、許家印等人,必定風光不再。
在 國外,一個人擁有超級財富之後,主要有兩種安排。一種是家族傳承,一兩百年乃至幾百年的輝煌,不是難事。一種是為慈善公益撒財,或採用慈善基金方式繼續家 族榮譽。
這種方式最重要的是能夠激勵後人。所以卡耐基等家族的後人可以繼續生活在卡耐基當年塑造的良好家風裡,他們積極進取,事業有成,一個個皆成人中龍 鳳。
在中國,卻誰也敵不過「富不過三代」的鐵律。晚清以降,莫說「三代」,不少超級富豪能維持十年八年的榮耀就很不錯了。有人說李嘉成等不 也風光了幾十年嗎?
李嘉成等關鍵在港澳台地區,法治條件好一些。若在大陸那就難說了。所以大陸富豪榜上的人幾乎都是高危人群榜,誰也難料某天,某人就突然 出事,陰溝裡翻船了。
中國富豪最致命的難題,是擺脫不了官商勾連的魔咒。有人在事業起步需要搭上官權這條線,有人在發達之後樂於與官員暗通 款曲。兩種做法都讓自己走上官商一途。自古以來,
最好的方式是商有商路,官有官途。兩者一旦產生權錢交易,基本無一例外變成犯罪團伙,從此必然走上罪惡不 歸路。官商勾結,民眾痛恨,為官為商者也自然而然變成民眾與社會的對立面,不可調和。
其次是中國富豪欠缺人文精神。在西方,貴族與富豪向有與哲學家、作家、詩人、畫家、表演藝術家、科學家相互交融的文化傳統,資助文化與科技項目,有著廣泛的 社會基礎。
富豪與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在一起,也容易提升自己的人格素養與精神境界。中國在漢魏晉唐宋曾有此風,但元明清漸漸就沒了。富人看不起所謂酸楚的文 人,文人看不慣所謂「無商不奸」的富人。雙方不但相互鄙視,而且還容易相互仇恨。這又造成中國社會結構上的難題。富人無教養,很難善用財富;文人缺資金, 限制他們在文化上創造新的高度。這讓中國一直缺少影響世界的企業家,同時也很難產生影響世界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
再次,也是 上述兩種原因所致,讓富人群體與普通民眾產生疏離。富人對社會與公眾漠不關心,並不認為自己對社會長遠發展需要承擔什麼歷史責任,對慈善公益也不那麼真正 熱心。在一定情況下,富人對慈善公益是滿足他們一時的虛榮而不是內心深處熱愛這個國家、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民。因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中國富豪紛紛到國 外拿了綠卡,將個人財富轉移到國外。
又次,歷史原因與社會現實,中國富豪對自己的財富合法性與保權沒有長久的預期。重大政策或社會革命,照 例是對富人的無情剝奪。地主富農資本家有罪論在中國仍有很大的市場。法治社會沒有真正建立,仇富又有那麼大的市場,這讓中國富豪很難有長期的理想與堅持。 有些富豪不在乎財富的合法性,老子一天有錢,就過一天的神仙日子。
再又次,中國一些富豪是肥皂泡富豪。有人借了太多銀行的錢,不要說十輩子,一萬年也還不起。他們的做法是借銀行500億元,400億用來撐門面,以便繼續向 銀行借錢及各種忽悠,100億用於個人享樂。借的錢太多了,銀行不敢讓他們破產,明知他們資不抵債也必須繼續借錢給他們。他們現在最好的辦法是上市。上市 了,從公眾那兒圈來大量資金,他們個人與銀行也就解套了。他們中比較蠢的做法是高利集資。集資面向的是公眾而不是銀行。資金鍊一斷,公眾本利還不上,他們 的牛皮就破了。
馬雲、王健林、許家印等人已經擁有了上市企業,與肥皂泡富豪情形大不一樣。但他們的思維方式、人格素養、精神境界和所處的社 會環境,決定了他們還只是中國富豪而不是國際富豪。中國富豪現在的狀態,就是被他們自己和我們這個國度所規限了。鬧轟轟若干年之後,他們往往難免如流星一 樣殞落。所以一二十年後,中國富豪榜上唱大戲的,必然是另外一些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