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錢上班,然而你卻永遠拿不到高薪

| 2015-08-28| 檢舉

幾個月前,有個做了三年會計的同學豪情萬丈地辭了職;幾個月後她來找我,問我是否有工作可以推薦。

我不禁問她想要什麼類型的工作。她答能賺錢的。她搖了搖頭。對同學來說,做了三年會計,工資只有兩三千,嚴重落後於上海平均工資水平,現在既然辭了職,自然要找賺錢的工作。

這種需求無可厚非。

那你有什麼特長或者證書?我又問,這樣方便推薦合適的工作。

同學笑著問,會算帳算嗎?

不久前網上流傳著一個火熱的段子:「我上班就是為了錢,老闆卻和我談理想,可是我的理想是不上班!」此段子一出,在各類職場圈子中瘋傳,紛紛讚賞其直白、有理。

某友人便是衝著錢跳槽到了現在公司的財務部門,日子過得卻並不愉快。大公司分工明確且精細,沒過多久她就覺得自己的工作又繁瑣又重複。聲稱自己一個月里就發工資的那一天能高興點。剩下的幾十天想著那些工作就愉快不起來。

時間一長,工作也越來越倦怠,效率自然低下,加薪、賺錢也成了奢望,於是即便到了發薪水的那一天都不怎麼高興了,如此陷入了惡性循環。

其實這世上人人都需要錢,不能代表一個人作為獨立個體的特殊性和代表性。透過想賺錢、賺更多錢的表現,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是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還是輕鬆愉快的氛圍,或者是得到他人的認可與尊重……這些隱藏在錢背後的深層次需求,才是至關重要的,是讓你達成「賺錢」這個要求的主要方式。

尤其是在一些市場需求大,但是從業者數量更大的行業,比如會計行業中,明白自己在賺錢背後想要的是什麼,有助於自己定下清晰的目標和方向,在行業發展中少走彎路。

我們不妨順著以下邏輯來摸索自己的深層需求:

首先,你有什麼興趣愛好,你喜歡做什麼?對應這些愛好,你擁有什麼技能和特長嗎?它們能否為你謀生提供幫助?比如有人對數字、數學感興趣;有人喜歡研究代碼;有人有語言天賦,這些都能從愛好轉化為謀生技能。

其次,你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你的優勢和弱勢分別是什麼?這些優勢能用到工作中嗎?這些弱勢對工作有什麼影響?

第三,對於工作,你除了賺錢之外,最看重什麼?

如果你期待文化氛圍好的公司,那你是一個喜歡自由、不喜歡被束縛的人,那麼國企和事業單位並不是你的首選;如果你希望公司有各種優質福利,那麼那些高大上的外企在這方面會做得更好;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工作前途不可估量、發展前景良好,那麼朝陽企業是首選。

最後,你的職業技能配得起你想要的錢和發展嗎?

你可以對工作和企業提出要求,但是你經得起工作對你的要求嗎?就像第一個故事裡的那位同學,她想賺錢,這無可厚非,但是只會算帳的話,公司為什麼要給她開出高薪呢?剛出校門的大專生可比她實惠得多。現在的會計行業,從在校生到在職人員,幾乎人人都在考證,從從業資格證、初級、中級、高級,到ACCA、CPA。而那些高質量的培訓機構更是給這些考證學員提供了豐富的實踐體驗機會,如高頓財經就有授課和實踐結合的夏令營活動,使得這些人群作為行業中的新鮮人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另外,如今有不少人開始學習第二職業技能,比如財務管理者會選擇司法考試,法律與財務雙管齊下,可以掃凈工作中更多的盲區。

人人都在給自己加分,那麼不加分的人就等同於在給自己的未來扣分。扣分,不就是在扣錢?

社會不是象牙塔,雖然殘酷但也現實。你能做到多少、能坐到什麼位置、配備多少薪酬,老闆和HR們都清楚得很。當你真的有賺更多錢的實力了,哪怕他們不肯給,外面同行有的是人願意出高價請你。

所以,當你為了錢、賺更多錢而工作時,你是否值得這個價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5526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