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大特寫,我們將為你娓娓道來,楊協成許多「台前幕後」的精彩故事。
因孔子一句話成立
楊協成一開始,是一家以生產醬油和醬清起家的小醬園。創辦人楊景連老先生,祖籍福建漳州。他只受過4年私塾教育就離家到醬園當學徒,19歲就當掌柜。
37歲那年,他因孔子的一句話:「四十而無聞,亦不足畏也已」,決定用40元的積蓄,頂下一家叫協美號的店,在1901年成立「楊協成醬園」。
(楊景連育有5名兒子——楊天恩、楊天賜、楊天求、楊天華和楊天成)
楊景連育有5名兒子——楊天恩、楊天賜、楊天求、楊天華和楊天成。
長子楊天恩從22歲,就幫忙父親管理醬園的業務。但鑒於當時中國局勢動盪不安,他攜兒楊至傑在1938年來到新加坡,租下歐南園的地段設廠。
楊協成經歷了二戰,並在家族成員的不屈不饒的經營下,打造了新馬無人不曉的品牌。
楊協成醬園
楊協成醬園
『楊協成』不是人名
有趣的是,很多人都以為,「楊協成」是人名,但其實,它是楊景連老先生,為醬油廠取的商號。
那為什麼叫楊協成呢?這三個字究竟有什麼魔力,即使楊協成後來「改姓」,於1994年由地產大王黃廷方購得股權,卻依然保留這個名字?
曾在楊協成任職的財務專家曾淵滄博士受訪時說,當年楊家成員曾告訴他,楊協成這個名字有著多重意義。
「從字面上的意思就很明顯,楊協成代表『楊』家同心『協』力,就能『成』功。」
曾淵滄說:「另外,楊協成中間的協字部首是一個十字,象徵著基督教,楊家成員世代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協』字的繁體是『協』,代表信仰給他們很多力量,讓他們『成』功。」
當年管理層多姓楊
「那時候,管理層都姓楊……」曾淵滄博士曾在楊協成打工5年,還幫楊協成管理養豬場,最懷念楊協成的人情味。
目前在香港定居的財經專家曾淵滄博士,在1982年到1987年間在楊協成任職。他接受本報越洋電訪,分享了自己當初加入楊協成的原因。
「當年我在英國留學,在那裡的超市上看到楊協成的產品。身為新加坡人,我當時心裡很感動,心想這個品牌真不錯。畢業後回國,就找了楊協成的工作。」
曾淵滄擔任過各個部門的職位,從營業部、生產部到貨倉部都做過。
「期間楊協成投資電腦化養豬業,老闆楊至耀還派我到馬來西亞怡保的養豬場,裡頭有上萬頭豬只,當時新加坡大多的進口豬肉都是楊協成的!」
曾淵滄回憶說,當時楊協成的管理層多數都姓楊,最高管理層更不用說了。
「管理層的楊家女性不多,所以他們大多是堂兄弟關係」
他說,楊家成員之間都很和睦,對非楊姓的下屬和員工都很和藹。
「當時老闆及員工,以及同事之間的感情都很要好,我離職後從香港回來度假,都會找楊協成舊老闆和同事相聚。這份情誼,至今仍是我最懷念的。」
家族紛爭惡化重組
我國第一次經濟不景氣,楊協成投資失敗釀140萬赤字,楊家成員開始出現紛爭。
楊天恩在1985年去世,楊協成交由楊志耀擔任公司董事。曾淵滄博士形容,80年代是楊協成的全盛期。
他說「公司在楊志耀的領導下大展拳腳,除了進軍美國超市,還投資養蝦業。之後在廣州投資,是中國開放後最早的外資。」
儘管1986年我國經歷了經濟不景氣,但楊協成在1988年還是向證劵業進軍,更在北美洲的加拿大設立子公司。
可曾淵滄指出,儘管公司不斷向外拓展業務,但公司內部早已醞釀紛爭,大約是在1986、87年開始的。
「楊家人口太多了,經濟不景時人人為了飽肚子,對投資上失敗及錯誤開始推卸責任。」
他說,就連身為員工的他,也感受到「辦公室政治」。
「很有壓力,而且越來越強烈,最後呆不下去,只有辭職。」
接著,他轉向國外,到香港城市大學任教。
1989年,楊協成與淡馬錫控股聯合以5200萬美元收購重慶集團,但這項投資卻在1991年帶來140萬的赤字,進一步惡化家族成員間的關係。
多年來一直通過報章關注楊協成新聞的曾淵滄說:「我在香港也有聽說楊協成投資虧損的事,之後就傳出董事之間鬧不和。「
1992年,楊天成、楊至偉和楊至平宣布退出董事部,楊協成也重組業績,首次委任非楊姓成員擔任財務主管。
『富不過三代』?
兩顆炸彈都毀不了,楊協成卻「富不過三代」。學者認為這是因為楊家「人太多,卻沒有靈魂人物」。
1994年是楊協成的「多事之秋」,經歷了大改組、永泰控股的收購風波,楊家兩派人還鬧上法庭,一派要楊至耀下台,楊至耀則申請禁令及解散楊協成控股公司。
與此同時,地產大王黃廷方及馬來西亞金融界企業大亨郭令燦,則不斷從市場上累計股票。
法庭在7月批准解散的申請後,黃廷方所委任的人士在8月進入董事部,楊至耀在10月退休,楊氏年代宣告結束。
1980年代曾訪問楊協成的資深文史學者兼前報人韓山元,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來形容楊協成。
「楊協成解散部分是因大局所趨,避免不了的。雖然東山再起,輝煌依舊,但已經不是楊家的楊協成了。」
其實,楊協成分別在1938年及1942年,在中國和歐南園的工廠曾遭日軍投下炸彈,將一切毀於一旦。
不過,楊家成員沒有被打倒,一家人的努力打造及發揚楊協成品牌,最後卻敗在家族紛爭上,讓許多人既惋惜也感到不解。
韓山元說:「雖然華人說『富不過三代』,但也不是無成功的例子,如大華銀行、華僑銀行等都已過了三代。
「大華銀行有黃祖耀,華僑銀行有李光前,我想楊協成是欠缺一名威信高並能統領全局的靈魂人物,所以當楊天恩去世後就,家族之間關係就不牢了。」
另外,他也認為楊氏家族太大,5兄弟的子女都進入管理層,人口多自然容易引起紛爭、分化。
歷史學家柯木林受訪時則認為,華人企業里只有流星,沒有恆久照耀的夜空明星,楊協成也是如此。
「主要有3個原因,第一是華人傳統企業是靠『人』而不是制度,所以若沒有一名很強的領導者,機構就容易有糾紛。」
另兩個原因包括,華人家族企業缺乏所謂的管理系統,還有就是社會的轉型,也導致家族生意紛紛走向解散的命運。
曾立約不轉讓
楊家5兄弟曾立約,希望楊協成世代傳承,不轉讓外人,無奈契約難綁人心。
1956年,楊天恩、天球、天成、天花、天賜和至傑,也在1956年簽署了一份立分書。
內容提到楊協成創辦不易,因此「日後不得轉讓轉賠於外人,而股內亦不得割讓,務須共同保留協力扶持發展,以便享受公司利潤,而永遠紀念創業之勞苦也。」
這份分立書體現了楊家兄弟同心協力的團結精神,亦顯示他們對家庭價值的重視,及對楊協成的珍惜。
韓山元指出,立分書在華人傳統家族生意中很常見,內容也千奇百怪。
「只是,立分書並不像現在的遺囑,它並不受法律約束,講求的是家族成員之間的互信和默契,更像一份『君子條約』。」
韓山元感嘆道:「可惜,這分契約最後抓不住楊家的成員,裡頭先輩們的願景最終無法實現。」
楊氏成員情誼不變
「楊協成只是一門生意」,雖然生意沒了,但楊氏成員每年一聚,家族情誼不變。
楊協成掌舵人楊天恩的幼子楊至恆,在2011年撰寫出版《醬油頭家——楊天恩的故事》(The Story of Yeo Thian In, The Soy Sauce Towkay),如今本書即將推出中文版。
記者聯絡楊至恆,詢及楊協成這30年來的改變,楊至恆笑笑說:「啊,人事已非啊!」
無論如何,他指出楊協成只是一門生意,生意沒了,但大家還是一家人。
「每年農曆新年,我們都會團圓相聚。」
而當年曾在楊協成管理層任職的楊至立,對於往事也不願多談。
「業務方面沒什麼好談的了,至於私人方面,如今各人有各人的事業,退休的退休,一些成員也已經辭世了。」
也產泡麵麻油
楊協成豆奶是許多國人成長的記憶,楊協成菊花也開了包裝飲料產品的先河。可許多人或許還沒嘗過的是,楊協成麻油,楊協成快熟面……
50年代,楊家新一代楊至德在實驗室研究後,重金聘請了馬來咖喱名手配製咖喱醬料,首次在市面上推出楊協成罐頭咖喱雞。這項「發明」在當時引起不小轟動,深受大眾歡迎。
曾淵滄博士說,楊協成是在第三代成員加入後,才推出了各樣的罐頭食品及飲料。
「楊家第三代有不少人才,楊至耀、楊至偉等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物。」
至於大家熟悉的楊協成飲料產品,是於1955年開發,最先推出的就是玻璃瓶裝豆奶。為了讓豆奶能夠久藏、不沉澱且不酸敗,這可是這經過多年研究後才成功面世的。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楊協成也曾在1961年推出雞精,並以大眾化的價錢走進鄉村,推翻了只有貴族才能進補的專利,還威脅了進口的雞精市場!
1969年,楊協成成功發明並推出了其代表作——紙包裝飲料,把豆奶、甘蔗水、涼茶等,以紙包的姿態跟大眾見面,尤其是勞動族群。
雖然楊協成在1994年易主,但依然致力開發新產品,把東南亞美食推廣歐洲、美洲、中東等地多個地區。
楊協成發言人受訪時說,如今楊協成產品更多樣及多元化,以豆奶系列為例,就有黑豆、綠豆等各種口味的豆奶。
發言人說:「有趣的是,楊協成在世界各地最暢銷產品都不一。在歐洲國家,最暢銷的是醬料產品。尤其在英國,沙爹醬是大熱賣,很多亞洲餐館都在使用。」
鮮為人知的是,楊協成也有推出快熟面,而且深受芬蘭消費者喜愛,各大超市都有上架。在德國,楊協成麻油是暢銷產品之一。其他產品如米粉、豆醬、咖椰及參峇醬等,如今都可網購。
「我們希望在西方國家推廣東南亞食品,例如楊協成的參峇及仁當醬,能讓洋人在幾個步驟之間,就嘗到美味東南亞的特色美食。」
發言人指出,公司還是延續上世紀的信念,生產高品質的東南亞食品和飲料,未來一百年不變。
文與圖:轉載自 聯合晚報 http://www.wanbao.com.sg/local/story20131230-19559
============= 更多 =============
窮小子,創大銀行 - 鄭鴻標 成功史

請幫助這小寶寶 吳依璇,可以捐款或分享出去讓更多善心人士知道, 感恩。點擊此處

更多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