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母親控制,她後來做了一項人性實驗,結果震驚大家

月下客| 2019-11-02| 檢舉

她是世界上最酷的女人。

愛她的人,追隨至死。

不愛的人,視她瘋子。

………

01.

29歲,她正在表演。

一個陌生人,用上膛的手槍抵住她的頭。

而她卻紋絲不動。

30歲,她沿長城徒步2500公里。

與男友,完成史上最鄭重的分手儀式。

56歲時,國家解體。

她成為國際公民,從此四海為家。

66歲時,不懂電影。

卻被「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威尼斯電影節,特邀為評委。

只因她將人生活成了,比電影還精彩的藝術品。

她的人生,只有六個字。

不瘋魔,不成活。

………

02.

被母親摧毀的童年

她叫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來自一個現已不存在的國家,南斯拉夫。

瑪麗娜出身軍人家庭,父母都是二戰英雄。

在炮火連天的年代,她一生下來就被寄養在祖母家。

直到少校軍官的母親,從戰場回歸家庭。

瑪麗娜的噩夢便開始了。

母親對她和弟弟都實行軍事化管理。

嚴苛到吃飯、睡覺、言行都有固定時間表。

一旦違背,懲罰不誤。

母親不是噓寒問暖的溫柔港灣,而是動輒打罵的鐵面教官。

成長的每一天都在言語恐嚇、呵斥中度過。

孤獨的瑪琳娜唯有躲在房間裡讀書,才能感到片刻的清靜。

小小年紀時,她便讀了卡夫卡、紀德、陀思妥耶夫斯基。

甚至還偷偷溜出去,聽大學課堂聽人激情演講。

文字,給了瑪麗娜一扇自由呼吸的窗口。

13歲那年,父親也從戰場中回家。

給她找了一位繪畫老師,教她藝術。

這位老師的授課方式別具一格,徹底放飛了瑪麗娜被禁錮的靈魂。

第一次上課時,老師從大畫布上剪下一小塊布。

隨意地撒上一把沙子,又塗抹了些膠水。

接著,又把黃、紅、黑顏料,扔在畫布上。

最後,淋上汽油,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

「這是一個燦爛的夕陽。」

瑪麗娜震驚得目瞪口呆。

在這位怪老師的啟蒙下,她逐漸放開了對藝術形式的追求。

1965年後,她先後在南斯拉夫、德國、法國三所藝術學院深造。

當瑪麗娜功成名就,回到南斯拉夫的家中時,母親依舊鐵面如斯。

不管女兒在外做什麼,都必須晚上10點前回家。

瑪琳娜人生中最大的反抗,便是沒有成為一名中規中矩的學院派畫家。

她選擇了行為藝術。

白天出門,她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完成先鋒激進的行為藝術作品。

晚上回家,她就是母親管制下的「士兵」,聽令行事。

直到29歲,她還沒擺脫母親軍事化過度控制。

03.

所有人都在施暴,沒有擁抱

瑪麗娜長期生活在母親的過度控制中,精神承受著高壓。

也直接導致,她的作品不惜生命,甚至自毀傾向。

她為了完成世界最著名的人性實驗,差點搭上一條命。

實驗前,瑪麗娜聲明:表演過程中,一切行為皆由自己負責。

而後,她便接受了醫生的麻醉,無法動彈。

在她面前的桌子上擺放了72種道具,包括帶刺玫瑰、槍、子彈、菜刀、鐵鏈等危險工具。

觀眾可以對她做出任何想做的事,無需負責。

令人驚詫的是,沒有任何一位觀眾給予友好的互動。

大家都在參與一場不用負責的暴力狂歡。

表演開始時,觀眾只是惡作劇地用口紅朝她臉上亂塗。

或者用剪刀,將她的衣服,剪得七零八落。

當身體暴露出來後,有人便在她裸露的皮膚上作畫。

這些沒有危險性的行為,只是為了觀察瑪麗娜是否會反抗。

觀眾們發現瑪麗娜果然無動於衷。

一名激進者拿著玫瑰,朝她的肚子戳去。

瑪麗娜雙眼含淚,卻沒有打動觀眾的善念。

隨後不斷地有人用釘子、剪刀等尖銳器具,劃傷她的皮膚。

表演的高潮是,一位觀眾手持上膛的槍,抵住了她的頭部。

千鈞一髮之際,被人奪下了手槍。

短短六個小時的行為表演,瑪麗娜全身滿目瘡痍。

許多血痕和傷口,都在向外滲血,慘不忍睹。

這一幕被後世稱為:「麥當娜、母親和妓女」。

麻醉結束後,她起身走向外面時,剛才的施暴者一個個迅速逃離。

他們沒有留下一句道歉,只是擔心瑪麗娜會報復自己。

不設防的行為表演,不僅考驗了藝術家的決心,也在試探著公眾的道德底線。

瑪麗娜從這次表演中,得出一個悲傷的結論:

「一旦你把決定權交給公眾,離喪命也就不遠了。」

04.

不瘋魔,不成活

瑪麗娜在行為藝術這條路上,高歌行進。

也被稱為「世界行為藝術之母」。

她的經典作品《節奏》系列,嘆為觀止。

《節奏10》中,她同樣捨命為藝術。

瑪麗娜事先找來了10把長短不一的刀具,放在手邊。

隨著音樂聲起,手握尖刀朝自己的指縫插去。

速度越來越快,一旦傷到自己,就換一把刀。

直到10把刀都逐個換遍。

遭母親控制,她後來做了一項人性實驗,結果震驚大家

在第二次表演中,她又找來了20把刀,進行表演。

「一旦進入了表演狀態,你就會逼迫自己去做,平時你不會去做的事。」

旁人無法理解,只有她似乎從痛苦中得到了啟示。

《節奏5》中,瑪麗娜的表演道具是火。

她將一個浸過汽油,大型木質五角星擺放在地上。

點燃了它。

當場剪下自己的頭髮和指甲,投入火中。

最後,自己躍過火苗站在五角星中央,直到窒息昏厥。

當被在場的人救醒時,瑪麗娜十分懊惱。

「醒來後我很生氣,因為我終於理解人的身體是有局限的,當你失去知覺時,你就不能控制當下,就無法表演了。」

瑪麗娜的生活始終活在母親的控制下。

這種自主權被剝奪的成長經歷,讓她渴望奪回對身體的處置權。

而行為表演,則是一種獲取力量、探索世界的方式。

在這種不為人理解的藝術中,瑪麗娜感受身體的邊界,思想的奔騰。

不瘋魔,不成活。

沒有哪一種極具開創的藝術,會誕生於溫室。

起碼,瑪麗娜是傲骨凌霜的藝術家。

05.

永遠不要愛上藝術家

「藝術家不應該愛上另一個藝術家。」

這是瑪麗娜親口說的。

當她在阿姆斯特丹遇上烏雷時,一切規則都煙消雲散。

兩人相遇後,離開南斯拉夫、飄泊羈旅的瑪麗娜從此定居了。

烏雷與她同月同日生,他們也合拍得好似一雙連體璧人。

當兩位藝術家聯手表演時,1+1大於2。

瑪麗娜、烏雷都迎來了藝術成就上的巔峰。

1977年,《明亮/黑暗》。

這對情侶面對面互扇巴掌,速度飛快。

遭母親控制,她後來做了一項人性實驗,結果震驚大家

當巴掌停止時,臉上的掌印並未消失。

人生應該用來相愛,不要互相傷害。

一旦有了創傷,惡劣的後果並不會立刻消失。

1978年,《呼吸》。

他們將嘴巴張開,唇唇相印。

為了吸入彼此呼出的氣體。

直到17分鐘後,兩人的肺里都充滿二氧化碳,缺氧昏迷。

這次的表演是為了說明,生命中唇齒相依的兩個人,並不該失去自己的獨立性。

否則一損俱損。

1980年,《潛能》。

烏雷手持拉開的長弓,弓弦繃緊。

手裡還有一根尖銳的利箭。

這個箭正對著愛人瑪麗娜的心臟。

表演過程中,必須全神貫注。

一旦弓箭脫手,瑪麗娜將會立刻中箭身亡。

在這四分鐘里,分分秒秒,他們都專注在對方身上。

這也是他們的行為表演中離死亡最近的創意。

瑪麗娜是一個怪人。

當她遇到烏雷,哪怕再怪的人也有了同類。

她不再是孤獨呼喊的藝術家,她有了心意相通的靈魂伴侶。

他們一起奔走在行為藝術這條艱難的小路上。

他們本可以結婚的。

………

06.

遠赴中國長城分手

12年後,神仙眷侶也要分道揚鑣了。

烏雷、瑪麗娜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

長城,是他們原定的結婚地點,最後卻用來進行分手儀式。

瑪麗娜在山海關往西走,而烏雷從嘉峪關往東。

兩人歷時三個月,跋涉4000公里。

終於,在山西省二郎山成功會面。

戀愛需要用心,道別同樣值得慢慢來。

12年的行為表演合作,12年的戀情徹底畫上了句號。

兩人長城一別,咫尺天涯。

烏雷從此銷聲匿跡,消失在藝術名利場。

瑪麗娜又孤身一人,前行在路上。

2010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瑪麗娜身著長袍,兩手放在膝上,端坐在原地。

面前擺放著一張空椅子,任何人都可以來跟她對視。

有人坐下幾分鐘,便匆匆起身。

有人坐一整天,試圖喚起她的多餘表情。

甚至有人求婚,有人脫衣服。

相比起瑪麗娜,這些戲精觀眾倒更像流俗的行為藝術。

瑪麗娜始終無動於衷,直到另一個人坐下。

一個衰老疲憊的老者,來到了她的眼前。

剎那間,瑪麗娜淚流滿面。

那是烏雷。

時隔22年,毫無預兆地,他們重逢了。

遭母親控制,她後來做了一項人性實驗,結果震驚大家

「所有的憤怒和所有的仇恨都已經被我們丟在一邊,我想起了這一生和我們留下的那些非常美好的作品,這才是最重要的。」

他們沒有再在一起,而是像朋友一樣,握手言和。

在紐約這場歷時700多個小時的對視表演,給瑪麗娜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

而萬水千山,總是過眼雲煙。

包括烏雷。

………

07.

苦難成就藝術

「我知道我自己會死,但是行為藝術不會隨我而死。」

如今,73歲的瑪麗娜依舊奔走在藝術前沿。

她被邀請到ted,向全世界宣講行為藝術。

她甚至在籌建自己的行為藝術學院。

身為一位女行為藝術家,她所受到的非議和傷害,無法想像。

當戀情結束,烏雷退出時,她也沒有妥協。

這位女藝術家選擇了隻身對抗世界。

瑪麗娜所有的行為表演,外行人看來都在跟自己過不去。

而在她的眼裡,這些行為都對生命有啟發意義。

瑪麗娜,童年的痛苦延續了一輩子。

可貴的是,她並未自憐自艾,耽溺其中。

「痛楚、苦難和障礙卻能轉化我們,使我們變得更好、更強大。」

她反對控制,宣揚獨立,揭示人性,追逐冒險。

在人人求得安穩的世界裡,瑪麗娜像一個不知疲倦的頑童。

用自己的方式,攪動沉悶的世界。

這一生,她都在跟自己過不去。

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反對偏見,反抗世俗。

有人罵她瘋子,有人敬她「行為藝術之母」。

人活著總要留下點什麼。

當我們提起瑪麗娜時,除了以生命為代價,產出的驚世駭俗作品,

還有她那無所畏懼的反抗勇氣。

為藝術界樹起了一道精神豐碑。

.........

.........

圖片和素材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 / 一日一度( ID:yryd115 )

THE END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16063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