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鐘暮鼓是佛教里最美妙的聲音。鍾就是寺院裡的號令,清晨的鐘聲是先急後緩,警醒大眾長夜已過,不可以放逸沉睡。而夜晚的鐘聲是先緩後急,提醒大眾要覺疏昏昧。故叢林的一天作息,是始於鐘聲、也止於鐘聲。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定中起來時,剛好傳來陣陣悠揚的鐘聲;禪師特別專注地豎起心耳聆聽,待鐘聲一停,忍不住地召喚侍者詢問道:「今天早晨司鐘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是一位新來參學的沙彌。」
奕尚禪師就讓侍者將這沙彌叫來,問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司鍾呢?」
沙彌回答:「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只是為了打鐘而打鐘而已。」
奕尚禪師說道:「不見得吧,你在打鐘時,心裡一定有念著些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鐘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音聲,那是正心誠意的人才能敲得出的聲音。」
沙彌想了想,然後說道:「報告禪師,我尚未出來參學時,家師告誡我,打鐘時應該要想到鍾即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鍾如佛,用仿佛入定的禪心和用禮拜之心來司鍾。」
奕尚禪師聽了以後,非常滿意,再三地提醒道:「你往後處理事務時也不可以忘記,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鐘的禪心。」
這位沙彌從童年起,就養成了恭敬的習慣,不但司鍾,連任何事都記住師父和奕尚禪師的開示,保持司鐘的禪心,他就是後來的森田悟由禪師。
奕尚禪師不但識人,而且能從鐘聲里聽出一個人的品德,這也因為自己是有禪心的人。諺云:「有志沒志,就看燒火掃地」;「從小一看,到老一半」。森田雖小,但司鍾時都懂得敬鍾如佛的禪心,難怪長大以後,成為一位禪者;所以凡事帶幾分禪心,何事不成?
很多人認為,相對於誠信待人、誠實做事來說,取些巧妙更加划算。他們覺得只要表面上做好,就可以了,人們不會發現自己用不用心。
奕尚禪師沒有見到小沙彌敲鐘,僅從鐘聲中就能聽出對方用心了沒有。其他人自然沒有奕尚禪師這般的聰慧,但也大都能夠從你做的事情當中感受到你是否用心,付出的是否是真心。對方有了這種感覺之後,自然會發現你的取巧,從而對你的印象改觀,覺得你是一個不牢靠,不值得信賴的人。那時候,就得不償失了。
不要自以為自己聰明,而別人都是笨蛋,從而用些小計謀去欺騙對方。這樣做不僅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往往還會適得其反,讓別人對我們產生厭煩。不管對人還是對事,都要用一顆真心,這真心才是真正對你有用,能夠給你帶來益處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15864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