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社交焦慮,你可以試試這樣做

"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在一堆人的聚餐上,其他人都聊的很興奮,漸漸地形成一個聊天的包圍圈,而你卻被邊緣化,難以融入。有時候想參與話題,一句話就冷場了。

在喧鬧複雜的環境中,你常常會感覺到不適,想表達的時候又不確定表達的內容是否能引起大家的愉悅感,甚至害怕適得其反。

或許你這是社交恐懼症。

「社恐」這個詞這幾年比較熱門,是指對社交場合和人際接觸的過分擔心,緊張和害怕。怕與他人目光對視,或怕被別人審視等等。

在心理學上,社交恐懼症也屬於病症的一種,但是在平常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憂慮,卻還夠不上病症的狀態,很多時候這種焦慮是因為自身過去的經歷、教育所造成的不自信和自卑。

很多時候,在給予的這類人群的建議里,都會鼓勵走出去,積極社交,參加演講、培養自信等等。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步很難。

即使是給自己做好了足夠的心理建設,參與到了別人的活動中,如果話題不在自己設想範圍內,而又沒有勇氣開口的時候,又很容易陷入困境。

在現代社會中,社交又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酒香還怕巷子深,必須與他人有一定的交流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那如何踏出這第一步呢?

這裡不說怎樣去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社交達人或者是演講者,而是改善現狀,不再原地打轉止步不前。

首先,是可以讓自己獨處。初期階段不一定要逼著自己參加什麼活動,而是讓自己一個人。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也需要為社交所做準備。比如寫一些社交計劃,哪些活動是必須參加的,哪些活動是自己感興趣的,哪些活動是自己不感興趣又沒必要參加的。

對於必須參加或者是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可以準備一些圍繞主題的話題或者問題,還有一些表述性的話語,多準備些,最後即便不能全部用上,使用了一部分也是一種鍛鍊。可以結合活動上的表現回來調整自己準備的內容。內心裡有底氣了,表述會更加自然。

其次,還是走出去。這一點主要是自主選擇的活動,所以儘可能地是自己喜歡或者擅長的東西,這樣才能做到有話可說,有問題可問。在活動中如果沒辦法做到面對所有人,那就可以選擇兩三個的小團體,對他們表述觀點,得到他們的肯定,樹立自己的信心,然後再更大範圍去演講。

再次,主動去走近欣賞你的人。每個人身上都會有閃光點,也一定會有人看到你的閃光點,可能是父母,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上司。找到那個肯定過你的人,與他交流,在不斷地被肯定中,你會堅定自己的判斷,從而更有自信面對糟糕的社交場合。

再再次,學會觀察,學會傾聽。你可能不會是一個很好的演講者,但你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在各種場合,你可以不強求自己去聊什麼,可以先聽,聽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說些什麼,怎麼說,記下來,下一次可以模仿,或者拋出問題諮詢。

最後,還是需要將自己強迫進入一個需要說話表達的情境,最好是獨立演講類型的。很多時候,轉變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重複的練習中突然就完成了質變的過程。這個選擇有時候是被迫的,也可以自己準備好了再選擇。遇見必須大量說話的情境,先不要焦慮,還是用上面的方法,給自己一段準備時間,預備好所要說的內容,也是要儘可能多地準備,寧願不全部使用完。在開始的時候,或許還是害怕,焦慮,一旦開始,就專注於自己所要表述的內容,思考如何表述的符合邏輯,而不是關注於聽講者。如果在聽講者中正好坐著欣賞你的人,那可以關注他,在對方身上得到反饋。

在每一次活動結束後,進行復盤,考慮今天演講達成的效果,是不是得到別人積極的反饋,如果沒有反饋,那可能是哪裡出錯了。做復盤的時候更不要焦慮,也不要情緒化。如果實在控制不住,那先做些別的事來轉移注意力,再復盤。

現在還有個詞語被提及的也很多,叫無效社交。既然無效,那就不必要參與。所以可以不強求自己一定要融入某一個圈子當中,可以做一次社交的斷舍離,只參與必要的,在有限的參與中最大限度地學習到東西,再發揮。

相信自己,即使今天還不夠好,明天也會進步一點點,每一點匯聚在一起,一定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14890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