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今中外的精英來看,是閉門研修還是專注人脈?哪一路徑會勝出

"

寒山蒼翠,秋水潺潺。如果將人生比喻成河流,同樣的源頭,可能有著不同的結果。

如果以始為終,站在四十八歲看三十六歲,站在三十六歲看二十四歲,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不同的生活方式區分了不同的人。

在此假設兩種極端,在你24歲到36歲,一種是在這12年的時間,你只積攢人脈,在過往人生中,花費大量的時間結識人脈,維繫社交關係;另一種極端是這12年的時間,你只閉門讀書,遠離人群,埋頭苦修,在這段人生中,你讀了1000本好書,寫了1000本書的筆記。

哪條人生路徑容易大機率勝出?前者是多數年輕人選擇過的「陽光大道」,後者則是少數人走過的「林蔭小路」。

前者是美國社會學家林南在《社會資本》一書中提出的社會資本:即通過社會關係獲得的資本。在人際網絡中,那些受人喜歡,影響力更強的人,其社會資本更勝於那些沉默寡言,孤獨獨處的人。

後者是法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資本,是指藉助教育行動所傳遞的文化物品。布迪厄說道:資本除了直接換成金錢的經濟形式之外,它還以文化的形式存在。

01

為了\"不好看」失去理智的摸樣,真的很難看

鄰居家女孩結婚,又雙叒叕被爸媽安排去送禮吃飯。

由於以前我都是給過禮錢後就走了,爸爸這次特意叮囑:必須要在那吃飯,否則人家沒有看到我們,會不好看的。

「不好看」在我們這是「不光彩」的意思,因為「不好看」我逼迫了自己多少次去參加這樣的飯局。和一個都不認識的人吃飯,況且年齡層次不一,很難有共同話題,這就是浪費時間。

我們自古以來都是人情社會,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普遍看的很重要,尤其是在北方。

一老家的朋友,已經結婚一年,有了小孩之後,生活壓力也隨之而來。

過年回老家坐在一起吃飯,向我借錢,因為他一個朋友要結婚,隨禮要1000元。如果給了禮錢,這個月孩子的奶粉錢就沒有了。

我說:禮錢500不行嗎?非要1000?他說別人都是1000,我給500會不好看,這個哥們會怎麼看我。

是呀,因為「不好看」,孩子的奶粉錢都要隨出去,這樣的行為在我看來更加難看。當然,這樣的難看,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社會資本」。

02

多數人會選擇社會資本,因為有面兒啊

我一個表哥,用我大姑的話就是:整天遊手好閒,正事不幹,專交狐朋狗友。當然對這一評論,我們不過多表述。

在我眼裡,表哥已經三十有幾,但是仍然「啃老」,過年家庭聚會,我們都在說讓他找一正經工作,先自己獨立再說。

可是他總說:我都認識哪哪的老總,哪哪的主任,只要人家一提攜,很快就會逆襲成功。

可是事實是,你還一直在「啃老」。

有一次,一位老總要來玩,打電話給他。他自然興奮的不得了,又是借錢,又是讓我給當司機。覺得人家能夠叫上他,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

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看到對社會資本的重視。也發明了很多名詞來描述社會關係中的微妙。比如,你比對方有本事,你幫對方忙,叫做「給面子」;你和對方地位一樣,你求對方幫忙,這個叫做「看我面子」,一個比你有本事的人幫你忙,這叫「真長臉」。

金錢等經濟資本與人脈等社會資本密切聯繫,似乎,你的人脈就代表著你的財富。因此,絕大多數年輕人推崇這條路徑,甚至誤認為它是獲得財富的唯一捷徑。

03

你重視的社會資本,存在很大的局限

為什麼很多人會選擇積累社會資本的發展路徑?

這是人類演化習得的進化偏差,我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記憶人臉並且完成人臉面孔識別。

另外,大腦愛偷懶,我們的大腦會刻意逃避學習抽象的概念,比如學習一份專業技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但是,在年輕時積累的社會資本,會存在很大的局限:

受制於地獄。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是背井離鄉出去打拚,居無定所。比如你在正在認識一堆朋友,若換工作到北京來,那麼你需要重新構建一個人際交往圈子。鄭州的好友,經常聯繫的少之又少。不夠穩健。比如,你好不容易和對方建立非常好的關係,但是對方因為利益問題,背叛了你,彼此關係中斷。這不是你的問題,但是你也不得不承受損失。存在明顯的天花板。按照英國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的研究,受制於人類的生理限制,人類能管理的人際關係在150人左右。也就是說,你在半路遇到,不打招呼不好意思的人加在一起,總數也不會超過150人。

很多人積累社會資本,為了能夠得到幫助。可是在心理學上,人們更願意幫助對於自己的幫助給與積極回應與正面反饋的人。因此,很多文章會寫到,你只有自己有價值,人脈才有價值。

04

很多人告訴你「讀書無用」,是因為對他真的無用

一直都盛傳著「讀書無用論」,很多人認為讀書真的無用,因為自己讀了一段時間書,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得到想要的進步,於是就堅信「讀書無用」。

但是很多人,確實從讀書開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上過大學的普遍成為都市白領,而身邊很早畢業的都進了工廠。

對於不讀書的人來說,讀書的好處是他們永遠也體會不到的,所以對於他們,讀書真的無用!

在年輕時,將自己的心力押注在完全受自己控制的事情上,嚴格制定個人自修計劃,利用人類強大的好奇心,成為一個領域的權威,積累龐大的文化資本,這將是人生實現躍遷的重要途徑。

05

文化資本的屬性

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包括三種形式:具身的、客觀的、制度的。

什麼是具身的?即它只屬於你。文養氣,詩養心,是長時間寒窗苦讀,沉澱在你身上的精氣神。在《中國詩詞大會》上,一個長發在鬢,莞爾一笑,猶如春風的16歲女孩——武亦姝,一說一笑,都有著無窮魅力,正是文氣集於一身的結果。

客觀的文化資本是指你的作品,當然這個作品不僅僅是文章。在這個時代,你的產品、你的思想、你的家庭包含在作品之中。一定意義上講你的作品呈現出的結果,正是你的文化積累的結果。

制度的文化則是指各種文憑,證書和資格認證。這件事上很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種是高度重視證書,成為考證狂;另一類是完全忽略證書,我正是年輕氣盛,從而在某些文化領域失去了制度保證,也就失去了相關途徑。

06

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差異

在電視劇《雞毛飛上天》中,很明顯的對比就是陳江河和大壯。

大壯沒有文化,跟著所謂的「大哥」靠著關係,發了一筆橫財,那時候陳江河只是小襪子廠的廠長。

陳江河為了發展自己的襪子,積極引進設備,學習新的理論知識,開發出好的產品。正是這份韌勁,成立了後來的玉珠集團;反觀大壯,正是由於這些「人脈」,給了他無休止的貪婪,最後狼狽入獄。

當然,並不是批判「人脈」不好,只是現在很多人痴迷於各種聚會,或者花天酒地,觥籌交錯;或者不斷跑場子,交換名片,認識一個又一個所謂的大牛,時間,關係受他人制約,從長遠來看真的有用嗎?

據統計,在人類24歲到36歲的12年時間裡,他們之間交往聯繫密度較大的朋友數量差異不會太大,因為受制於鄧巴數字,往往不過十個好友與幾十個好友的差別。

但是,在這12年的時間裡,耐心地在一個又一個領域實現學習成長,讀了上千本書寫了上千本讀書筆記,那麼就與很多人無論是閱讀量還是在某個領域的專業程度,都來了距離。

據2017年統計,我國國民紙質圖書平均年閱讀量不超過4本,社會上99%的人,十年時間裡閱讀的非虛構類著作,不會超過100本。

正是對於文化的短缺,才滋生了一個龐大的市場——知識付費。在知識付費里嘗盡甜頭的,都是那些長期積累文化資本的人。

07

如何有效積累文化資本

現在在你眼前兩條路:一個呼朋喚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另一個是獨自一人,三更花火五更雞,熟讀精思,你會選擇哪一個?

如果熟讀名人傳記和歷史的你,會發現後者正是多數精英走的路。在中國,他們是韓愈、曾國藩、毛澤東;在西方,他們是富蘭克林、查理·芒格。

就像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所說:我迫使自己在下午和晚上學習,學習的內容多種多樣,就這樣,我慢慢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我現在仍然堅持這個習慣,每隔三四年我就會選擇一個新的領域。

那麼,我們如何從零開始積累自己的文化資本?

第一多讀書。這點是毋庸置疑的,那麼我將讀書分為兩類。一類是一些「無用之書」,比如詩詞、散文等,這些書可以豐富自己的情感,培養自己的氣質,就如武亦姝一樣,出口成章。另一類是所研究領域的專業書,這類書可以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成為這個領域的頂尖人才。第二多與共同興趣的人來往。這裡與很多人交的「友」不一樣,君子之交淡如水,有著共同興趣,可以更快在這一領域實現積累,現實中,兩個共同努力的人,往往會發揮出1 1>2的效果,也就是同儕效應。第三多走路。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多出去走走,並不是簡單的到一個地方旅遊景點看一遍就回來,而是到當地體會一下當地的生活,體驗人生百態,也許會得到不一樣的驚喜。

一個人的氣質藏著他看過的書,走過的路以及遇到的人。

當然,並不是說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兩種資本方式交叉運行的,而以什麼為核心,就會有不同的路徑。

因此,當你在朋友圈看見他人衣著光鮮參加各種飯局、聚會,而自己只能在家抱著書望著天空,因為你們選擇的方式不一樣;相反,若你在朋友圈發布自己的讀書筆記,很多人還會羨慕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專注於學習,而非其他人生種種!

最後,人生除了資本、價值等之外,還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像柏拉圖時代,既有兜售精神食糧的智術師,也有引領人們走出洞穴的先知。

就像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寫道:若身處洞穴,使自己的靈魂得以轉而向上,看見智慧及真理之光。

若離開洞穴,哲學家同樣不可以只沉迷於真理之光中,他們還需要重回洞穴引領束縛在洞穴中的人離開洞穴,遠離無知!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14797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