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作者丨斑斕的花
- 01 -
國慶小長假已過去幾天了,你玩得還開心嗎?
是獨自宅在家裡,享受著一個人清閒又寂寞的小時光,還是和小夥伴在旅遊的路上,吐槽著人山人海的擁擠;
是回到了老家,終於和家人聚在一起各玩各的手機,還是在同學聚會的餐館裡憶著往昔,比比誰更有出息?
某個瞬間,是不是就不想說話了。覺得一個人是孤獨,一群人也同樣孤獨。雖然並未受到冷落,但那種不被理解的感覺,總讓人有淡淡的愁滋味。
睡覺前,你會不會感嘆一句「沒多大意思」、「真沒勁」、「早知道就……」。會不會突然就有點懷念上班的狀態?哪怕只是一個人待在陌生的城市裡。
可,天亮睜開眼時,聽到客廳里小孩子的打鬧聲,爸媽時不時的一句拌嘴聲,路邊小販偶爾傳來的叫賣聲,如此煙火氣,又讓你有了一種強烈的家的感覺,哪怕路途辛苦,你還是願意再回來,再回到有父母的家。
- 02 -
我們總在掙扎、期待,重複著失望,又總在妥協。每一個選項,似乎都不能盡人意。不敢面對一個人的孤獨,又害怕一群人在一起更加孤獨。
所以努力迴避著孤獨,不想讓別人知道或者看到自己形單影隻的樣子?害怕別人說你不合群,說你可憐,說你連個朋友都沒有。
一群人時,大家雖然在一起,卻各自刷著手機,低著頭不說話,偶爾抬起頭應和兩句,氛圍總顯得有點尷尬。
看似處在一個無時無刻不與他人連接的狀態,內心卻覺得更加孤獨。
每當我們孤獨的時候,我們在做些什麼呢?
晚上睡不著覺,翻了下微信通訊錄想找人聊聊天,可是滑到底都沒有找到合適的人,最後還是靠小說催了眠……周末的晚餐後,看著別人夜跑,看著別人遛狗,看著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聊天……看著看著,總覺得自己就沒有那麼孤獨了,和他們也是一體的。下載了很多社交app,想給自己拓展社交圈,最後發現其實更孤獨了。
孤獨是常有的事,剛開始都會恐懼,難以接受這種感受,可慢慢也就習慣了,不再刻意去克服孤獨,它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劉瑜提醒我們,要去適應孤獨,「適應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孤獨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然。
- 03 -
你是否熟悉這樣的場景:
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
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拚命刷微博、朋友圈;
會議中,別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信息。
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這是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克爾在其著作《群體性孤獨》一書中提到的。
信息技術使大家看似關係更輕鬆、更密切,可社交網絡並沒有帶給我們想要的滿足感和歸屬感,越沉浸在網際網路中,就越發感到孤獨與焦慮。
還記得引起上萬人關注的直播女孩張潔(化名)嗎?她曾在網上直播自殺的過程,「我不是鬧,我是認真的,我只想走的時候不那麼孤單,還有人陪我說說話而已。」
還有那些在論壇、貼吧里的留言:「有人能跟我說說話嗎?我好久沒跟人說過話了。」「越來越害怕跟別人面對面說話,擔心對方會覺得我並不像網上聊得那麼有趣。」
這些內容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思考。
- 04 -
網上衝浪經常使我們開心、忘形,可夜深人靜的時候,「真香定律」從不缺席——我們還是孤獨的、辛酸的。
不禁感慨:如果網際網路帶給我便利的同時,也能讓我真的不孤獨就好了……
雪莉·特克爾曾經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1、學會獨處,享受獨處;2 跟親人好友有更多面對面的時間。
關於享受獨處,我想起一個詞叫 「孤獨力」。
日本作家午堂登紀雄認為,所謂的「孤獨力」是在社會中與人打交道的同時,也能始終把自己的意志放在中心位置,積極承擔起自己責任的一種生活姿態。
一旦有了這種姿態,無論是自己一個人還是跟別人在一起,都能很享受。
這需要我們停止害怕孤獨,停止總是和別人在一起,停止在意朋友的數量,停止虛榮,停止勉強相處,停止隱藏自己的弱點,停止隱藏真心,停止害怕別人討厭,停止迎合他人的步調……
總之,去了解真實的自己,去打開柔軟的自我。
其實孤獨是內心成熟的表現,人在精神上成熟後,會喜歡上孤獨。
跟親人好友增加見面機會這一點就更容易了,但不是僅僅「見面」那麼簡單。就像此刻假如你正在家裡,不妨把手機暫時「放下」——
多聽聽父母給我們嘮叨,難得一次的見面,他們會想分享親戚鄰裡間的故事;
多陪父母去串串門,走走親戚,他們會覺得滿足和開心;
和父母一起去買菜,做一頓晚餐,哪怕只是幫著剝剝蒜;
相信我,這麼做,你會幸福的。
- 05 -
節假日的夜晚,無論是一個人待在斑斕的城市裡,還是回到了沒有霓虹燈的老家,我們都要學會既可以享受一個人的孤獨,又可以融入到群體的溫暖里。
孤獨是種大自在——你若讀懂這句話,就懂了孤獨,也懂了自在。
(圖片來源於網絡)
- End 感謝您的閱讀 -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14787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