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歡獨處,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它能讓我清楚地知道我都乾了什麼,使我們認清自己,給我們改正的機會。一個人能經常獨處,就是給自己的心靈做環保。靜靜的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就是給自己思想和內心做清洗。喧囂的社會,有時獨處也是一種智慧。
喜歡孤獨,與孤獨存在是兩種形態。有的人是自我選擇孤獨,或者說他們喜歡孤獨。有的人是不得不孤獨,比如,世代生活在深山裡的居民,他們沒有機會走向喧囂的世界,他們嚮往他們渴望。而被社會無情打壓,弄得遍體鱗傷的人卻總是想找這樣一個沒人認識又安靜的地方獨自修身養性。自古以來,古文里有些隱士,寂寞高手,大隱隱於市的高人獨居深山中並不少見。那麼,現代人選擇孤獨,大約都是這樣的:
孤獨不代表寂寞。喜歡孤獨的人,都有敏銳的頭腦,有獨到的見解。
一個人的時侯很自在,想幹什麼都可以,天生喜歡安靜的人。總想找一個世外桃源干點自己喜歡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擾,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做很舒服很愉悅。別人喜歡找朋友玩,侃大山,聊東家長西家短,一天下來見了好幾波人類,而有些人就喜歡在家裡,看各種書籍,看過的再看看也不覺得煩,追追劇,收拾這整整那,別有一番風趣,有人說這是不合群。倒也不覺得,跟人相處我也很有親和感,但我就是不願意串門子。孤獨久了,練就一副主意正的脾氣,遇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孤獨不代表怪癖,喜歡孤獨的人,都比較感情豐富,通常三觀也正。
孤獨不是怪,相反一個懂得經常獨處的人,定能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完善自己的修為和情操。以前有個同事,整天嘰嘰喳喳的,後來禍從口入,惹來官司,學會獨處後,大徹大悟了,從此惜字如金,別人見了他覺的他變了一個人。他養成了孤獨和獨處的習慣。在說話,做人和做事中,不斷完善自己,改變自己,因為經常獨處有時間看書,他的生活經驗突飛猛進,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與書中的正確答案進行比對,能做到有錯就改,分辯是非的能力逐漸增強,最後在大家眼裡成為三觀正之人。
孤獨不代表木訥,喜歡孤獨的人,大都智慧超群,大多為智者。
另一種孤獨的人,常被人說性格木訥,其實不然,因為喜歡安靜,不喜歡吵鬧,考慮問題時精力集中。看問題思想深邃,眼光境界深遠,就像寂寞高手,與周邊人都沒有共同語言,遇到知音總是滔滔不絕。
比如,以前城裡的文化人下鄉到山區農村,人們覺的他的另類,他覺得自己無法交流。當然了,也有人能夠入鄉隨俗,與當地人打成一片,有的人就做不到,也不願意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乾脆躲進小樓成一統,自己徜徉在自己的世界裡。職場上也是,有些思想超前、思想深遠的人,總是能鶴立雞群,智慧超群。因此,孤獨的人也是智者。
有人說: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比如,有人並不排斥熱鬧,也願意跟大家一起活動,職場上照樣與團隊合作很好,但更喜歡一個人坐在窗邊看萬家燈火,看看書、寫寫字,腦海里也是熱鬧如海,並沒有覺得孤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尤其是藝術家、哲學家、作家、研究人員等等,需要安靜獨立思考的空間。而喜歡孤獨的人卻成了社會上的不正常,這是令人深思的問題。
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有時正常的被認為了不正常,不正常的認為了正常,一個喜歡孤獨的人,有自己愛好,有自己的追求,他們不是在家忙家務,就是讀書學習,成天將時間用在了提升自身的知識和學問上,如此對自己有好處,對家庭有好處的榜樣應該受到歡迎。
這個浮躁的社會總有不少喜歡背後議論人,拿喜歡孤獨的人說事:說這樣的人不合群,說這樣的人太孤獨了,說這樣的人活得沒有「人味」等,好像這個世界所有的人,都去天天吃喝玩樂,天天都去抽抽菸喝酒打麻將才是正常的了,這是什邏輯啊。
有道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社會是多彩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不可能要求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一樣的,這才是多彩的社會,多彩的人生,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不容易,有人總想干點事情,古人云:寧靜致遠。要致遠就必須靜下心來讀書學習,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最好的自己,難道這樣的人不好嗎?非要都是浮躁之心,做哪些所謂圓滑的人,成天將時間用在所謂的交際上,看人的臉色形事,討好別人,奉承人嗎?
總之,一個會獨處的人一定是個聰明之人,絕不是古怪不合群,是因為你不了解他,所以浮躁的人生,你不妨做下來靜靜孤獨一會,學會寂寞,學會分辨,學會感恩,你會更愛這個世界,而不是盲目的生活在紛擾的世界中。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14732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