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中,人們總是感嘆識人難,感嘆「知人知面不知心」,感嘆得一知己更難,從而得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嘆息,這是生活中的兩句俗語,生活中關於識人交友的的俗語還有很多,這從一個側面看出了人們對朋友的渴望。因此,很多人感到困惑和苦惱。
做什麼事情,不是找不到方向,而是沒有找到方法,人們常說,解決問題方法總比問題多。一個人不能只在死胡同里轉,這是找不到出路的,更不要在一個死胡同里想著撞開一個口子,就算你撞開了這個口子,可後面還有一個個更大障礙,可以說這條路是完全行不通的,然而就有一些人,就是不信這個邪,非要撞得頭破血流還不知道回頭。
其實,解決問題只要找對了方法,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就如文章開頭的兩句,不是「知面不知心」也不是一個知己也找不到,而是沒找到方法而已。我們看看老子《道德經》,能否從裡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老子在他的《道德經》里講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就是這兩句經典,搞清它,你的問題可以說就有答案了,而且方法並不複雜,歸納起來就兩個字:一個「靜」和一個「躁」。有人可能會不信,這麼複雜的問題,這麼多人為此苦惱的問題,兩個字能解決,說笑吧?不信,接著往下看。
老子說的一個「靜」和一個「躁」這兩個字並不神奇,只是人們沒有真正認識而已,到了這裡可能還有人在懷疑,靜和躁能解決識人的問題嗎?這兩個字誰都懂得它的意思。「靜」,就是停止不動,是停留在一個位置上,並保持一個相對不變的形態;「躁」也不是內涵很深,就是不急不煩,做到心裡平和。我們看看是怎麼通過「靜」和「躁」這兩個字檢驗一個人的好壞的。現在,我們還是要從老子「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這兩句經典入手,來解決人們的困惑。
老子告訴人們,重是輕的根本,輕由重所決定,結合人的思想行為,也就是穩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主宰。老子說的輕就是輕浮,是指人心靈的全部感情,理性和意志處於一種變動不居的、動盪不安的矛盾與衝突中,基於這種關係,我們就可以窺見一個人的真實內心。老子這裡用的隱喻的手法,他告訴人們,如果是一個心地善良,正直,無私的人,他顯現的是一種「靜」,他是不會輕舉妄動,也不會輕易出現輕率和焦躁的,只有無私無欲,才能行得正,坐得直,才可以做到坦然、豁達,才能泰然自若,他的內心才是平靜的,反之,一個心懷鬼胎,心裡骯髒,自私自利的人,從他顯現的「躁」中,就會告訴人們,這個人不可靠,這個人心裡不正,這個人時時處處都在算計他人。因此,從一個「靜」和一個「躁」字就能識別出一個人的好壞。
我們找到了答案,再進一步來分析,為什麼會「躁」,為什麼有人是「靜」,答案就是有道的人,是心裡沒有私心雜念的人,這樣的人心裡裝著他人,裝著世界,所以才「靜」。而「躁」的人私字在前,和心術不正,這就必定顯現出「躁」。人的一切行為源自內心,對於一個行為躁的人,哪怕他想偽裝,可只要用心去觀察,同樣能看出他的真實面目。
從「靜」和「躁」的道理中,可以得出另一個啟示,那就是越是複雜的事情,問題解決越簡單,這也是老子的哲學思想之一,就如「靜」和「躁」,簡簡單單兩個字,平平淡淡的兩個字,就能解決人們心中的大問題。「靜」和「躁」是一個識別人的鏡子,它就在你身邊,很多人沒有發現它的作用,通過學習老子《道德經》中的「靜」和「躁」這兩個字,是不是能識別一個人的好壞,是不是可以用它來檢驗什麼人可以深交,什麼人要當心?這個識別人的方法你學會了嗎?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14671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