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不愛發「朋友圈」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作者夏末,原創首發。點擊上方」關注「,和我一起,讀世間情感。

「有些荒廢 倦怠 失去新鮮感

生活的也是一塌糊塗 立目標也成了flag

和朋友少了聯繫 QQ微信幾乎快沒有消息

朋友圈裡活躍 扣扣空間封閉

真是矛盾

只是因為功能的區別

在空間裡我更容易注意到瀏覽痕跡

也太害怕別人對我生活的審視

消失久了就很難有出現的勇氣了

我也不清楚這是怎樣的心理

慢慢習慣成自然 慢慢有了更強的接受能力

所以我的生活不會有大喜大悲

忐忑都趨於平淡

我也討厭 因為這 使我過分安於現狀

更不會主動爭取什麼

一切 都 停滯不前

日子反覆 乏味 沒有進步

就連前幾年僅有的幾條說說

今年看的時候依然適用 」

這是我的一條私密便簽,是不曾公開的日記。

不知道何時逃離了QQ空間,生活在朋友圈,又漸漸減少了朋友圈,時不時打卡便簽。

形形色色的朋友圈,看到生活的各種可能性,也看到人性的弱點,人越炫耀什麼內心越缺少什麼,越在意的往往就是令人最自卑的東西 。

你還記得上次發朋友圈是什麼時候嗎?

對我們這代人,最初覺得微信是爸爸媽媽們用的社交軟體,到後來從QQ轉戰到微信,從QQ空間也搬到了朋友圈,發朋友圈、刷朋友圈、贊朋友圈,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社交習慣了。你會在朋友圈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樣的生活。羨慕、無聊、或是厭惡。有的人每天都會發朋友圈,大大小小的事都會發出來。​後來發現他們有的人一年也不發幾個圈,朋友圈也設置成了三天可見。

我問朋友怎麼不發朋友圈

「沒有好看的照片,沒啥好發的」​

「過了那個瞬間就不想發了」

「沒有時間發,沒什麼意思」

「一直都不喜歡發啊,發朋友圈太麻煩了」​

「因為成長吧,成年人的規則」​

「還要組織語言,太麻煩了,不想讓別人看我乾了些什麼」

……

可能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過這樣的感覺,發朋友圈的意義在於什麼呢?不愛發朋友圈的又是哪些人呢?

一、性格內向,較為自卑,逃避朋友圈。

這類人性格較為內向,生活中性格乖張,也有點孤僻,不善於交際和表達自己。喜歡獨來獨往,願意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不想讓別人來打擾,有一點社交恐懼症,他們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生活,不喜歡過多地展示自己的存在感。這裡面還有一部分人,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其實有時候他們也想要分享一些什麼,但害怕發了別人不理睬、不屑一顧,害怕不被別人認可,更害怕被別人嘲笑。如果沒有人點贊或者留言,他們會想是不是因為自己的生活很無趣,很無聊,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打擊。就更不會發朋友圈了。

二、生活的「乙方」,沒有「精彩」可以分享

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步入社會,進入工作崗位,時代的飛速發展、行業的競爭也使得人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人們變得麻木,沒有生機。想起呼蘭在脫口秀大會上說的那樣:「你們去看,同樣是擠地鐵,早高峰跟晚高峰,人的狀態都不一樣。早上的時候,雄心壯志,別碰我,我要去干翻這個世界!晚上的時候往那一靠,被這個世界乾的服服帖帖的。」搞笑中透露出一種心酸,也說出了大多數普通人對生活的共同感受:「累」。

一種人是因為生活單調,千篇一律,沒有驚喜,也沒有意外。沒有「爆點」就不發了,不知道發什麼。另一種人是,和別人的動態比起來,既沒有旅遊風景照,也沒有美食照,也沒有好看的人物「寫真」,而自己的生活普普通通,每天幾點一線,擠公交、上班打卡、加班,天天都很疲憊,覺都不夠睡,長時間的身體疲憊造成心累,最初的脾氣早已被打磨的沒有稜角,也不再去朋友圈抱怨,曬加班博取別人的同情,已經不想再去說什麼了。

三、​懶得發朋友圈,更注重現實感受和人際交往。

​ 確實存在這麼一類人,像大部分男生,也有比較剛的女生,他們可能性格並不內向,社交也還算活躍,但懶得去發,感覺並沒有什麼意思,對朋友圈這種社交平台沒有太大好感,也會時不時的刷刷動態,但自己不喜歡發。也這種人生活的比較隨性,同時也果斷,很有自己的個性或者脾氣。生活中該吃吃該喝喝,不會太羨慕別人,也不會覺得自己多麼無聊,比較注重現實感受。平時就喜歡和朋友聯繫一下,聚聚餐,見了面又互相懟。想做什麼立馬去做,注重當下的感受,並不會刻意的發朋友圈來展示自己做了些什麼,來獲得別人的認可。

四、沒有在意的人,缺乏了解,沒有安全感。

廖一梅曾說:「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真正懂你的又有幾個人呢?有時,我們發朋友圈,只是為了給在意的人看。每個人都曾有自己在意的人,同樣希望得到對方的關心和關注。無論愛情還是友情,當一些人在自己的心裡分量很重的時候,你說話都會變得小心翼翼,想要表露自己,又不能太過刻意明顯。想要對方通過蛛絲馬跡來懂得你的心意,或懂得你的難過。但事實上呢,別人看到了,一覽而過,並不會再去追問什麼,也懶得去體會什麼,你也不會得到你想要的關心。如果沒有人因為你的一個表情、一句話、一個朋友圈,去捕捉到你的快樂或者難過,僅僅幾個贊,還是會覺得缺少懂你的人,願意去了解你的人。發朋友圈更像是一個人的獨白,沒有回應,久而久之,也不想發了。

五、學會沉默,摘下偽裝「面具」。

很多人發朋友圈,都是為了得到別人的點贊和評論,這樣才會有滿足感和存在感。慢慢的,發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別人並不能體會。人的悲喜是不相通的,開心了讓人覺得炫耀,難過了讓人覺得矯情。隨著年齡增長,朋友圈裡不僅僅只有好友了,還有了更多的親戚、同事、領導。言多必失,我們的快樂、憤怒、不滿、難過也不再那麼自由,學會沉默,隱藏自己的情緒,不讓別人窺探到自己的生活。「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 慢慢在朋友圈戒掉情緒,意識到喜怒哀樂不一定非讓別人看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保護傘。變得更加成熟。

六、真正低調的人。

有一段時間人們流行說「高端大氣上檔次」,那這類人就是「低調奢華有內涵」。可能他們家境不錯,生活富裕,他們有資金去各地旅遊,吃各式各樣的大餐。優越的生活已經是常態,他們不用去炫耀什麼也不攀比什麼。交際圈也不一樣, 他們有自己的獨特的想法和品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好自己的生活,認為也沒有必要發朋友圈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感。我高中有一位女同學,長相出眾,家境好,而且學習優異。但她穿著樸素,為人謙和,處事低調,從來沒有因為家境覺得高人一等,渾身散發著書香門第的氣質。認真學習,後來考上了外國語大學,上了大學的她偶爾在朋友圈發發她和同學的照片,配上簡單的文字。看著她的笑容,我也知道她的生活不會因為發朋友圈才顯得精彩。

七、生活的「甲方」,事業成功,用心工作。

這種人多是有理想有抱負有行動的人,在工作上有很好的表現和成就。他們忙於工作,抓緊一切時間,時間就是金錢,不會花時間在發朋友圈這件事上。他們用更多的時間去工作,去提升自己,朝著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前進,眼裡很堅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不用在朋友圈尋找生活的方向,生活的靈感和新鮮感。

身邊有一個好朋友,她愛拍各種好看的照片,發在QQ空間、朋友圈。有時候發的多了,也會聽到有人說「看她天天,真能發朋友圈…」這種話中帶著一定的嫉妒、不友好,有一種見不得別人好的「眼熱」。我不明白他們不發朋友圈,為什麼就一定要說別人的朋友圈沒有意義,好像說的她除了發朋友圈什麼都不幹一樣。但實際上,她學習很好,拿獎學金;攝影很好,在全國青年攝影大賽中也獲獎;熱愛跳舞,活動在學校各種活動和舞台表演;工作能力強,一步一步走上學生會主席的職位;喜歡拍照片,記錄生活,記錄了朋友們的青春和校園時光,也記錄下她從胖子逆襲成女神的歷程。

我也喜歡拍照片,發發朋友圈,不可否認有刷存在感的初衷。但更多的是記錄生活,記錄成長,願意去用這定格的一瞬間留下那流逝的美好,留住我認為的世界的溫柔。也希望那些美好可以帶給別人陽光。也時刻提醒自己生活並不是灰暗的。偶爾回頭看看,會覺得很溫暖。

也不能說發了朋友圈就不好,不發朋友圈就是成熟。

其實朋友圈就是展示自己的一個地方,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想不想發都是自己的事。

我相信,人們都會經歷一個過程,發朋友圈不再是為了吸引別人注意力,獲取點贊,而是活出真實的自己。不隨波逐流,不過分矯飾。隨性灑脫,充實快樂。做該做的事,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不管發不發朋友圈,你所做的事都是有意義的,生活都是精彩的。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目光,也不要用別樣的目光去審視別人。做好自己就好。

「一旦對自己寬容了,別人就很難為難到你了。」 姜思達採訪春夏時,她這樣說。

END

今日話題:

你為什麼變得不愛發朋友圈了呢?

來留言聊聊你的故事。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14387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