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負擔得起無聊

"

文/反褲衩陣地、含笑飲砒霜

我的日子在很多人看來,或許是有點無聊。

社交圈簡單似白開水,日常除了與家人、三五摯友、經紀人、出版商以及熟悉的品牌客戶聯絡外,一宿三餐始終伴我左右的,是幾隻這幾年陸陸續續撿回來的狗子和貓咪。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時間我一個人生活,寫作、閱讀、觀影、發獃,喝點小酒,偶爾出門去市區住幾天:健身、理髮、買東西、見朋友,或者長時間的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

只是這種深居簡出的生活狀態,我發現在身邊年齡相仿的朋友中,並不少見。當然有些人因著工作,或孩子、家人,沒有那麼多相對而言可自由支配、說走就走的時間和精力。但對當前生活的追求本質,是殊途同歸的。

其中一個有家室的朋友,暑期一到,便把孩子放到離家不遠的爸媽家,周末會去看孩子或接出去玩一天。他們十分堅定地說:當然,這樣做或多或少會有愧疚感,但講真,大人也需要放放暑假,把自己的狀態調適好了,對孩子也好。

沒有孩子在身邊的夫妻二人並不是報復性地瘋玩傻吃。相反,兩口子將每天兵荒馬亂接送孩子,上培訓班,輔導功課的時間統統給了自己——去做那些一直想做而沒有做的事。

男的,報名了一直夢寐以求的拳擊課程,終於恢復了年輕時候熱衷的健身和游泳訓練,同時已經把一年多沒摸過的西班牙語課程重新撿了起來;而女方呢,放在硬碟中的美劇、英劇、奧斯卡得獎片,一天天消化掉。還有,她又開始重讀紅樓了,這個她年輕時候就養成的習慣在這些年的俗務中丟棄了。清理了堆滿孩子雜物的單人沙發,再沏上一杯茶,一抬頭,天邊露出魚肚白,整宿整宿閱讀的日子......她已經記不起,上一次是在什麼時候。

他們似如饑似渴的少年,一心撲在自己的愛好上,幾乎沒有任何社交,連出門都覺得是浪費時間。因為時間來之不易,所以更視若珍寶。

看起來沒那麼有趣,甚至可謂寡淡的中年深居生活,突然一下湧現在我周遭的朋友中,並非簡單的巧合。有人專門在不大的家中辟出一塊放映室或小書房,以便回家後一頭扎進去醉生夢死,不聞世事;而有的,可貴的休息日,天蒙蒙亮就出去買原材料,照著一道沒怎麼聽說過的異國食譜,像攻克一篇艱難的論文一樣,花上整整一天功夫,只為與心愛的人兒分享......形式各異,內核卻相似:深宅,不喜社交,專注自我。

人到中年,看透一些人事後,無謂的社交逐漸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年紀輕輕的時候,我們也出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派對,結識形色各異的人,遞名片,加好友,放聲歌唱,大口喝酒,亂入合拍,都是經歷過的。

我從不反對社交,社交有助我們拓展人脈,打開自己初出茅廬、剛進社會的孤立局面,在最短的時間和最有效率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才能和價值展現在他人面前,讓更多人認識、了解、熟悉,從而獲得無論職場還是情感上的機遇。

這是許多人對社交以及人脈抱有的幻想和憧憬。然而,也正因為寄予太多希冀,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成功並不在於你認識了誰,而更在於,你自己是誰。或者說,相較於那些在交際圈觥籌交錯,推杯換盞,笑得最大聲,穿得最妖艷的人,社交的成功往往都歸屬於實際能作出什麼貢獻的人。

我一個好朋友的故事倒值得一說,20多歲認識她的時候,她已經在一個國際派對上認識了時任歐洲某國駐華大使館的外交官,一見鍾情,約會一年後,跟著這位外交官轉派到日本,並在三年時間內拿下流利的日語聽說讀寫,現在跟著外交官丈夫在布魯塞爾一家頂尖智庫工作,人生從此開掛,連自己做夢都沒想過,三十歲的生活,會是今天這般模樣。

很多共同的朋友都驚呼她的傳奇人生:一次社交,一生蛻變。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神乎,卻很少有人了解過這個故事背後的關鍵信息。

可別忘了,剛到北京的時候,她不過是這座城市諸多林立的高級學府中,一位並不起眼、從外地辛苦考上來的萬千學子之一。論基礎,背景,財力,都不是拔尖的。但四年下來,最早考過英語專八的人中,有她的名字。在別人還無頭蒼蠅般享受著大學自由散漫時光時,她,已經兼修了第二專業——國際關係,並利用所有的雙休日、節假日,儘可能探索北京有趣好玩的地兒,以及全國的山山水水。

待遇到心儀人兒時,這一切全都派上了用場。她與我講起彼此相處的那段歲月:毫不費力帶著初來乍到的老外,在北京城牆根下尋訪這座古城隱秘的、鮮為人知的樂趣;帶著他去到心之神往的西藏、新疆、甘肅等地,完全不存在文化的隔閡和東西方相處的齟齬;日常交往中談天說地,上至國際政治,下至民風古俗,信手拈來,甚至去到他上流的英國家族中,舉止談吐,也輕鬆應對。

後來男友要去日本,彼時他們尚未結婚無法通過伴侶身份同往,她二話不說,立馬申請早稻田大學的研究生,硬碰硬,在高手如雲的申請者中博得一席,順利解決兩地分居的隱患——這聽起來是一個玩兒命倒追的故事。但,如果你確知人生的方向、且取之有道,行動起來總比干坐著空想妒嫉強。

從來沒有一件人人艷羨的事是輕而易舉能做到的。但凡你看得到的容易,都有運氣背後,一個人玩命拼來的個人價值在托底、在加持。

我又何嘗不是?

我從不擅長交際。在熟人面前,瘋癲、無厘頭、肆無忌憚,但一面對陌生人,便成了鋸了嘴的葫蘆、說不出話的可雲,常常尬聊、傻笑。可說實話,正因為知道自己這方面的短板,所以很早就清醒認識到,能幫助自己在這個世界完成個人救贖的,有且只有自己的專業能力。不間斷地連續十餘年進行寫作,才一點點積攢今時今日足以謀生的成績。這個過程經歷過了,也就更能體會和看透生活的本來面目。

說白了,現在這個階段和年齡,比過去任何一個時候都更懂得時間和精力的寶貴。最終能與自己對話的,只有自己;能依靠和安慰的,也唯有自己;但凡過得了自己這關,也就沒什麼好害怕的。

不是沒有煩惱、恐懼、擔憂。日子從來比我們想像中的難很多,但就像《傲骨之戰》中的戴安那樣,望著新總統管理的美國,才短短兩三年,已徹底顛覆了許多人長久以來的教育認知和價值共識,無所適從,可是終究要面對眼前越來越不懂的社會,最後終於覺悟: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瘋狂和混亂,只要我自己的小天地還能正常運轉,就不會讓失智占據上風。

是,只要你懂得自洽,自處,生活會回報你甘泉。

你不用為不擅長的交際能力犯愁。在緣份、時機催熟下,志同道合的人自然會湊到一起。刻意要認識或結交誰,只會過猶不及,惹人嫌。事實證明最後留在身邊的都是經過歲月打磨的老朋友,為著志同道合,為著互相幫助,為著一起成長。

也不得不澆一盆冷水,所謂的人脈、社交,是被高度功利主義神化和高估的一件事,也是很多人最容易產生的一種幻覺。「我認識誰誰誰,所以我能怎樣怎樣」……對不起,成人世界的真相是,就算你誰都不認識,也沒關係,只要有能力、才藝、成績、貢獻,那麼資源就會自動聚攏和傾斜過來;而相反的是,就算你認識再多人,手裡握有全世界的名片,沒有價值,一樣不好使。無非就是在哪哪兒都能見到,到處混場子的一張熟臉而已。

市場經濟中一切都以等價交換為本質核心,你擁有什麼樣的技能和資源,便能換得什麼樣的回報。你想要找到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要成為與之匹配的人。並且,一種無可取代的技能或價值不僅會幫你建立人脈圈,更是你維持這些身後關係的的不二法寶。相信我,只有你自己有價值,人脈會像雷達似的找到你,你想躲也躲不掉。

真的,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意外收穫是:懂得了明天的麵包,來自於今天的麵粉。

我一直放在床頭的幾本書中,除了看不盡讀不透的天書《紅樓夢》,還有一本是白先勇寫的《台北人》,醒來或入睡,隨手翻一段,樂此不疲。

最喜歡的一篇《遊園驚夢》,昔日南京城名頭最響的錢將軍夫人,到台北後去參加新貴名流的宴會,從下出租的那一刻起,一個女人的輝煌昔日與落寞今天就在你眼前一點點鋪開了。人生如夢,世態炎涼,到了結尾,如日中天的女主人竇夫人問:「五妹妹,你這麼久沒來,可發覺台北變了些沒有?」,「變多嘍,變得我快不認識了——起了好多新的高樓大廈。」

家道中落,人舊嗓啞,再好的盛宴,都與她無關了。

本文插圖來自藝術家Pedro Tapa

王欣(@反褲衩陣地)

作家,已出版小說集《北京女子圖鑑》,長篇小說《在不安的世界安靜地活》,隨筆集《致我們總被戳中的人生》。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14338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