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突然質問某個人某種東西在哪裡?或者某件事情做得怎麼樣?抑或某件事情該怎麼做?你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我不知道」、「我不會」、「這是不歸我管」之類的答案。
這時,你的質問意味著「問責」,而對方的答案,無疑是在對這些責任的下意識的推脫。
對於責任,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這事不歸我負責」,或者說「做成這個樣子,我已經盡力,結果不應該我負責」,無論如何選擇反應,都是下意識的迴避,已獲得自己從中免責的安逸。
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負責任意味著承擔,意味著要受到懲罰,或者讓人不愉快的事情。沒有哪個人願意替人代過,讓自己陷入被人責罵的境地里。
那麼,為什麼下意識逃避呢?
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負責任意味著承擔,意味著要受到懲罰,或者讓人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說某項工作做不好,績效考核便不合格,會受到領導的責備,更會面臨扣工資的危險;生活中亦是如此,如果刷碗的時候打碎了一口碗,那麼輕則招致責備,重則夫妻雙方引發爭吵。
人天生都是追求愉悅而避免痛苦的,所以逃避懲罰和不愉快便成了我們固有的本能反應。比如我們大多數都會選擇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選擇能夠給自己帶來歡樂的朋友交往,選擇自己喜歡從事的職業。總之,我們大部分做的事情都在追求愉悅感而避免痛苦感。
選擇逃避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是本能逃避,我們很難口服心服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很多情況下,我們總是口服心不服,認為只要的責任不在自己,自己仍然有可以解釋的外在因素。比如說你打碎了一隻茶杯,儘管說「應該握緊一些,那樣就不會打碎茶杯了」。自己應該握緊一些,那樣就不會打碎茶杯了,這句話本身就有逃避責任的嫌疑,這句話意味著「茶杯本身的光滑」也是茶杯打碎的原因之一,而自己「應該握緊一些」意思是說這樣就可以避免因茶杯的光滑而犯錯。這樣就把打碎茶杯的原因歸於茶杯上,而不是自己。
其次是躲避麻煩,麻煩事本身就意味著煩惱和痛苦,如果承認責任意味著就要處理麻煩,就會把自己陷入痛苦之中,所以,一句「我不知道」、「我不會」、「這事不歸我管」就會把麻煩推得一乾二淨。不用負責任,也就不用再麻煩。比如說,妻子要尋找自己的某件衣服,詢問丈夫時,丈夫會不假思索地說「我不知道」,無論他是否真的知道。
最後是價值保護,每個人都不願承認自己能力方面的缺失。如果某件事情做錯,或者需要承擔責任,那麼他們會選擇不去做這件事情,因為一旦做了或者承擔了責任便意味著承認自己能力不足。比如說,如果一群人為某件事爭持不下,其中有一個人提出某個可以執行的意見,這時如果團隊中某人說,如果這樣做出了問題,你需要負責,那麼這個人很可能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因為,事情很難像預定的那樣發展,而如果其中一旦出了問題,那麼就是意味著承認自己的意見出了問題,也就意味著承認自己的能力不行。
總而言之,承擔責任多少都會讓自己感受痛苦,而逃避責任會暫時讓自己愉悅一些。人一旦感受到痛苦,那麼就會覺得焦慮。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