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對了,你就不累了

"

文 | 江曉白

狄更斯說:「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

確實,不同的心態,會折射出不同的生活狀態。比如:

同是粗茶淡飯,有人棄如敝履:「太難吃了!」,有人卻品出「原汁原味」的妙處;

同是半杯開水,有人悲觀沮喪:「只剩半杯了!」,但有人卻樂觀知足:「還有半杯!」。

我們看雲、賞花、觀雪,如果覺得快樂,並不是因為風景秀麗,而是因為自己心境清明、精神愉悅;

我們流汗、流淚、流血,如果覺得痛苦,並不是因為人生艱難,而是因為自己信念垮塌、希望湮滅。

正所謂是「物隨心轉,境由心生」,一切都是「心態」在起作用。

當心態對了,你也就不那麼累了。

01

走自己的路,別管別人的嘴

《奇葩說》辯手陳銘,在微博上發自己和女兒的自拍後,被網友噴:「這孩子是村貨的基因」;

杭州蕭山一位姓王的姑娘,因為30歲還沒有結婚,被人辱罵進了醫院。

不得不說,生活中有很多人,用「火眼金睛」窺探我們的生活,並以「直言直語」來點評,像極了淘寶上的「差評師」。

你與人為善,TA說你「虛偽」;你活潑開朗,TA說你「浪」;你大大咧咧,TA說你是「女漢子」。

甚至,當你把業餘時間用來讀書、旅行等等,TA就跳出來數落你「不安分」、「浪費錢」。

總之,為了讓你「接地氣、親近大眾」,他們用「嘴」,堵死了你的「路」。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生氣、惱怒,然後去反駁、去辯解,那就是在做無用功,不單單是浪費時間、耗費精力,更重要的,還亂了自己的方向。

就像故事《父子騎驢》中那樣,把驢子給孩子騎,會有人指責父親「太狠心」,把驢子給父親騎,會有人批評兒子「不孝順」,兩人都不騎,讓驢背上空著,又有人會譏笑父子二人「太笨」。

總之,怎麼做,都不對。

大家都有一張嘴,都想要「表達」,而人與人的認知層次、過往經歷、所處環境,幾乎沒有雷同的。這就難免,某些「表達」,做不到正確、客觀、全面。

懂得了這一點,當他人對我們「指指點點」時,我們就會啟動「濾鏡」功能,過濾掉那些是非長短、閒言碎語、評頭論足,然後,該幹嘛幹嘛。

自己的日子自己過,自己的路自己走,不必「遷就」、「附會」太多的旁人。我們只需要拿出自己最本色的樣子,去處理婆媳關係、教育子女、支持愛人、精進事業。

只管問心無愧,不理是是非非,心自然就不會累。

02

開自己的花,不和別人對比

我們所有的壓力,很大一部分原因,來源於「比較」。

你買了複式別墅,那我也必須弄個單門獨院;你有獨立辦公室,那我外出非頭等艙不坐;你的孩子出國留學,那我的孩子當然要緊跟其後。

就這樣,你來我往,暗暗較勁。贏了的人,獲得的是一種虛妄的優越感;輸了的人,只能是陷入強烈的自卑中。

更可怕的是,比到最後,我們會有一種錯誤認知,那就是:幸福總青睞別人,不幸總糾纏自己。這種心態之下,只能是越活越累。

很喜歡網絡上的這段話:

「有的人花期早,蓋茨39歲成世界首富,陳天橋31歲成中國首富,孫中山28歲創辦興中會,王然23歲當局長,孫權19歲據江東,丁俊暉15歲拿世界冠軍,鄧波兒7歲拿奧斯卡,貝多芬4歲開始作曲,葫蘆娃剛出生就會打妖怪。

有的人花期晚,黃忠六十歲跟劉備『幹革命』,德川家康七十歲出來打天下,姜子牙八十歲做丞相,佘太君百歲才掛帥,孫悟空五百歲西天取經,白娘子一千歲下山談戀愛。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一切都是剛剛好。」

是的,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我們在各自的「時區」里,靜待花開就好,實在不必追風揚塵。

林清玄說:「外來的比較是我們心靈動盪不能自在的來源,也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自己心靈原有的氤氳馨香。」

的確,一個人的「富甲一方」,與另一個人的「籍籍無名」,其實沒有可比性。如果真要比較,就自己和自己比。

比如,5年前的自己,做事三分鐘熱度,而現在,不管做什麼,韌性足,不達目的不罷休,這就是一種「進步」;

3年前的自己,任何事都淺嘗輒止,不肯下心力深入琢磨,而現在,對每一個細節不放過,抽絲剝繭直到融會貫通,才算過關,這就是一種「成長」。

與他人比,便有不平,以致不幸;不與他人比,只和自己較勁,才幸福多多,也驚喜多多。

03

與真心者處,圈子乾淨就好

作家李小墨在《請停止無效社交》一書中寫道:

「你忙於交際,頻於應付,雞同鴨講的尷尬無處不在。你為了別人的歡笑而奔波,又為了別人的肯定而犧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其實,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

確實,無效的人際關係,讓人疲於應付,只有當我們做減法,維繫一個簡潔的圈子,對人親疏有別、主次分明,心才不會累。

社會心理學家曾公布過一項研究數據:人的一生中,算上所有深淺不一的關係,所謂「朋友」的數量,也只在100人。

這100人中,30個是偶爾聯繫、漸行漸遠漸無書的;60個是因事相交、事畢相忘於江湖的。

也就是說,對我們不離不棄的,是那剩下的區區10人。真正是「陪我們走一程的人很多,能陪我們一世的寥寥無幾」。

既然如此,那麼,朋友,在真不在多。

春秋時期讓人稱道的「管鮑之交」,說的就是「真朋友」的故事。

鮑叔牙年輕時和管仲一起做生意,賺了錢總是多分給家境貧寒的管仲一些,有人說管仲貪心,鮑叔牙卻從不這麼想。

管仲幫助鮑叔牙做事,有時會出現失誤,鮑叔牙認為那是受條件所限,從不覺得管仲無能。

管仲曾三次被逐,鮑叔牙深知那是時機和運氣問題。

管仲感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這種「真心之誼」,就像伯牙與子期,陽春白雪覓蹊徑,高山流水遇知音;也像魯迅與蕭紅,彼時,一個是文壇大佬,一個是邊緣小作者,前者對後者盡全力提攜、教導,讓她的靈氣和才華,得到了最大的展現。

真的朋友、乾淨的圈子,應該是這樣的:

彼此三觀一致、志趣相投、事業發展高度接近、沒有利益牽扯,常常你來我往,或品茗飲酒、觀花賞月,或推心置腹、傾訴失意。

沒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送別,也沒有「青山不改,流水長流」的後會無期。

只以包容、用心、赤誠作底色,把故事從「我」講到「我們」,友誼的佳話不疾不徐,緩緩融入各自的人生。

04

曾經有哲人說:「使人疲憊的不是前面的遠山,而是鞋子裡面的一粒沙。」

這粒「沙」,可能是世俗的評價、落後於人的事業,也可能是不再純粹的友誼……

總之,人生在世,我們得償所願的時候少,更多的時候是希望與失望重疊,欣喜與失落交錯,每每夜深人靜時回想,不免黯然神傷。

但其實,葉子是慢慢變黃的,故事是緩緩走到結尾的。世間一切,都不是突如其來,都有它背後的「推手」。

這個「推手」,就是「心態」。當我們「心態」轉變了,心情自然就會順暢。

外界的流言來襲時,就屏蔽掉「差評師」,不管他人的嘴,只走自己的路;

被別人的成功對比出失意時,就停止比較,只守在自己的「時區」靜靜開花;

對虛假的人脈煩不勝煩時,就給圈子做減法,只與真心的人相處、相交。

只有心態轉變得淡然、恬靜、自恰,那麼,大部分煩惱都會煙消雲散,幸福也將不期而至。

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一般珍貴!我們旨在提供高品質必讀好書資訊,幫助每個人讀到好書!歡迎關注。圖/攝圖網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14099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