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想做一個情商高、受人歡迎、讓別人處處滿意的人,但是當我們成為了這樣的人之後,卻發現自己一點都不開心。
你活得像一個小太陽,為所有的人考慮,卻唯獨失去了自己。
長篇小說《無聲告白》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為什麼鼓勵大家做一個「冷淡」的人,是因為「冷淡」,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氣質。
很多人一生都被面子裹挾,常常做出一些事後讓自己不開心的事。
小時候為了讓大人誇獎,經常做一些讓自己很麻煩的事,長大後為了父母的面子,不停地奔波在相親的路上。
總是為了別人的眼光和看法委屈自己,仿佛辜負別人的期望才是不可饒恕的罪惡一樣。
可這樣做的結果呢,並沒有成為一個人人喜愛的人,反而也沒有成為理想的自己。
有個朋友,小時候愛好彈鋼琴,可是被家裡人說彈鋼琴不務正業以後也沒有好工作,於是只好放棄了。
等她上高中的時候,又流行起了藝考,家裡人又說她當初沒有學一個特長,以後也沒個技能什麼的。
她和家裡人頂嘴,說自己當初要學鋼琴的時候,全家阻止,結果她母親說她沒有一點主見,大人們只是為了考驗一下她,是她自己放棄的。
為這句話她難受了很久,明明是擔心父母因此討厭她,她才放棄,現在變成了父母是在考驗她。
後來大學畢業後,朋友說要出來工作,父母又說女孩子沒必要有那麼大野心,不過這次她沒聽父母的,勇敢選擇了自己想做的。
有時候仔細想一想,這個世界上無非只有三種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做一個冷淡的人,不把別人的想法強加在自己身上,勇敢拒絕別人,才有可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蔡康永,在一個採訪中提到這樣一個觀點:
我鼓勵大家做一個冷淡的人,過於熱情不是一個人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
什麼叫做冷淡的人呢?
不是說什麼事情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你不必要求自己滿足所有的期待,更不必對所有的事情都保持熱情。
不想去的場子,就不去,不想喝的酒就不喝,不想做的事情,就不做。
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幹什麼,不犧牲自己而迎合別人,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先有自我,才有他人。
作家蔣方舟曾說過自己是「討好型人格」,便是心裡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所有人的喜愛和認可,會忍不住讓自己妥協以換來別人的滿意。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里的女主角,也是這樣,因為害怕被人討厭,一生沒有自我的討好他人,但是還是被一次又一次的拋棄。
先有自我,才有可能被人尊重,先愛自己,才有可能被人愛。
亦舒便曾說過:「人生短短數十載,最要緊的是滿足自己,不是討好他人。」
在此,我想勸你做一個冷淡的人。
先過好自己的生活,再去想別人,不要將過多的熱情,投注在與你無關的人身上。
做個冷淡的人,讓自己的熱情有所克制,讓自己的熱情更物有所值。
最後,冷淡不是冷漠,而是不因為別人而委屈自己的人生,活出真正的自己,活出自我的價值。
而真正的高情商,不是把「讓別人開心」當做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標,而是讓自己開心的同時,還可以照顧好別人的情緒。
人啊,終究先要學會取悅自身,你可以讓別人舒服,但是請你也別為難自己。
如果照顧別人的情緒很累,那就做個冷淡的人吧!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