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越高的人,朋友圈越有趣」

"

朋友圈是一個人的名片,能或多或少看出一個人的生活水準和修養。

更能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層次和趣味。

趣味各有千秋,層次卻真真實實的存在著差別。

朋友圈裡沉默低調的人,生活里未必同樣寡言。

但朋友圈有趣的人,在現實中,也一定是個頂頂可愛的人。

01

小茉的朋友圈裡,曾經充滿了牢騷和抱怨。

準備好約會,卻被突然告知加班時,她發:

「今天是想辭職的第321天,真的,無語了。」

男朋友回她微信不及時,害她等了很久,她發:

「要你有什麼用?我不如和微信助手談戀愛,起碼它能秒回。」

她的朋友圈裡,留言漸漸少了。

起初朋友們看到她的吐槽,會善意安慰她,或者和她統一戰線去抱怨公司、男友……

可久而久之,大家都視而不見,沒有人願意再和她聊這些了。

因為她抱怨的,基本都是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的磕磕絆絆。

成年人都在裝快樂,其實每個人心裡都落了一片白茫茫的雪。

路過的人有心安慰,也無法切身體會你處境的寒涼。

與其尬聊,敷衍的安慰,還不如大家自掃門前雪,過後仍是一片艷陽天。

在朋友圈裡坦露自己的心情,是坦誠的表現。

可朋友圈裡的「好友」們,也不都盡然是好友。

那些泛泛之交,對你不算了解,看了你長篇累牘的抱怨,對你的印象分反而會減低;

那些摯友故交,對你很關心,可他們也不該成為你傾倒負面情緒的垃圾桶。

後來小茉的朋友圈,話漸漸少了。

她開始熱衷於分享生活碎片,分享快樂的事。

文藝的咖啡館、誘人的美食、路上偶遇的流浪狗、深夜裡閱讀的一本小說……

有人說她,「朋友圈裡過得好,未必是真的好。」

可實際上,小茉的生活態度,真的變得積極且認真。

不虛度,不做無意義的感慨,而是活在當下,放眼未來。

這樣的態度,使她變得比之前要更樂觀,從容,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02

還記得你是從哪一年開始使用微信的嗎?

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戶註冊已超兩億。

時至今日,微信幾乎覆蓋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朋友圈裡活躍著的人卻似乎少了。

那些少發朋友圈的人,他們都去幹嘛了?

我想,大概是:忙著長大,忙著賺錢,忙著有趣。

以前覺得,朋友圈是每個人的社交名片。

所以絞盡腦汁的編排文案,設置分組,想讓自己的形象好一些。

朋友圈倒是精緻了,自己的生活卻不見得如朋友圈那麼精緻。

工作以後,心思更多地放在了提升自己,努力工作上。

朋友圈也不再刻意而為,而是隨手拍,隨手發。

看到了好看的夕陽、和久違的老友見面、發現小巷子裡別樣的魅力……

朋友圈裡發的東西少了,可卻更加真實,更加真情實感了。

生活也過得充實舒適,只是無需靠朋友圈證明了。

而和我有著相似感受的朋友,志同道合之人,也漸漸多了。

他們減少了在朋友圈發笑話,發照片的頻率;

多記錄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記錄自己學習打卡的進度,使人生每天都走上坡路。

越是充實地生活,越顧不上矯情。

不是為了取悅和認同,而是為了讓更多人看見真實和對生活的熱愛。

這樣的朋友圈,真的比從前更有趣。

03

曾經有人問我:「朋友圈對你而言,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我想了想,認為是這樣的: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眾苦苦不如獨苦苦。」

我承認朋友圈不是了解一個人唯一的方式。

但如今,朋友圈卻是了解一個人最直接的方式。

你的朋友圈,真的不止屬於你自己。

那些有趣的朋友圈,都是什麼樣子的?

未必非要整日裡碧海藍天、豪宅跑車的展示光鮮;

但卻要有熱愛生活的態度,對人生的規劃,對美好事物的憧憬。

熱愛烘焙的姑娘,曬出自己DIY的蛋糕餅乾,有趣;

內心豐盈的少年,分享自己的讀書見解和觀點,有趣;

總而言之,有趣的朋友圈,很少抱怨,而是給他人帶去快樂。

有趣的朋友圈,很少去刻意塑造什麼,體現的是忠於自己的態度。

有趣的人,生活的重心和側重點不同,但對人生不將就的決心,是一致的。

即便坐銷歲月於幽憂困菀之下,也要儘可能活出態度,快樂瀟灑。

小時候每個人都活得沒負擔,沒強烈的目的感,也不存在攀比,炫耀。

長大以後,背負的多了,心思多了,反倒離「有趣」漸行漸遠。

人活到最後,有趣比有用更有意義。

因為有趣,我們的生命才豐盛優雅,而不是變成生活的奴隸。

假如你覺得當下的生活味同嚼蠟,那麼就嘗試著拯救自己的人生。

從朋友圈開始,延伸到現實生活,去做個積極,有趣的人。

在光里待得久了,你也會漸漸周身沾染光芒,給別人帶去光亮。

在愛里待得久了,你也會漸漸心懷溫暖希望,給別人傳遞愛意。

一個人保持有趣若是久了,就會真的變得內心豐富,充滿正能量。

這樣的轉變,短時期也許算不得什麼。

久而久之,卻足以支撐你做到想做的任何事,成為想做的任何人。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13769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