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活一生,山水一程。
這世上,功名利祿,柴米油鹽,人情冷暖,繁華落寂,唯有淡然,方得始終。
晚唐詩人司空圖在《典雅》中寫道:「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日可讀。」
內心淡然的人,雖經風雨,心卻溫暖;雖歷險境,心卻安然。拋開浮華世事,摒棄抱怨,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每一天。
於是你會發現,心若靜了,便是歲月安好;淡然處之,自可靜待花開。
傾聽自己的聲音。
01淡然處世,收穫內心豐盈
季羨林先生說:「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內心的平衡。」
季老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季先生幼時家徒四壁,是叔叔節衣縮食才能送他去讀書.寒窗八年,他日日苦讀,是認真地在「盡人事」。
之後留德十年,飽經戰亂,他在飢餓和戰火中學成歸來,在北京大學創立了東語系。
理想很豐滿,可現實卻很骨感。
當時的北大,既沒有專業的團隊,梵文典籍也極度匱乏,這樣艱難的條件,怎麼做出成績?
瞌睡時有人送枕頭.此時,科研條件更好的劍橋大學邀請他去任教,這意味著他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取得更大的成就。
可是季先生拒絕了.他選擇留在北大,潛心研究,踏實「盡人事」,於是天命終究沒有虧待他。
季先生的學術成就有目共睹,他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和「國寶」。
他一生獲獎無數,面對功名,他卻異常淡泊。
晚年的季先生三辭桂冠。
他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溫總理曾盛讚季先生:「季羨林之風,山高水長,讓人景仰。他對學術的熱愛、國家的忠誠和名利的淡泊是後人學習的榜樣。」
漫長人生路,這個被獎項和榮譽包裹的老人,卻在精神世界裡一直做著減法。
身外的浮華少了,內心也更加平衡清靜。
世人總以為,唯有不斷得到才能充實內心,熟不知,適時做減法,淡然處世,更能收穫內心豐盈。
只有有所取捨,去粗存精,才是真正的人生精華。
而淡然處世就像一把篩子,幫助篩除粗糲的沙子,看見真正的自己。
傾聽自己的聲音。
02淡然處世,走過崎嶇坎坷
張元濟在《人淡如菊》里說:
人生處世必有不如意之時,愈不得意,愈要振作。
著名莎士比亞戲劇翻譯家宋清如用她的一生告訴我們:心是晴的,世上便沒有風雨。
宋清如與朱生豪,既情投意合又志同道合.他們相戀十年,終成神仙眷侶,可這樣的夫妻之愛,卻僅存了兩年。
朱生豪積勞成疾,就這樣離開了。
宋清如是悲痛的,相戀十年,連理兩載,宋清如怎能不痛?
可她明白,越是悲痛,越要平靜,因為先夫的遺志還要她去完成。
她就這樣放下了悲痛,獨自一人,抱著半大的孩子,提著全部的家當,輾轉半個中國來到四川,尋找朱生豪的弟弟,共同完成朱生豪留下的翻譯工作。
歷時三年,譯稿終於完成,個中艱辛唯有自知。
後來,世界書局再版朱生豪的遺稿,出版社寄來稿費兩萬元。
儘管宋清如生活非常拮据,她卻毅然退回稿費,一部分捐給嘉興圖書館,另一部分用於支援國家建設。
此後數年,她潛心完成了朱生豪未能完成的五部半莎士比亞戲劇,鄭重校勘後,她聯繫出版社,卻得知出版社早已找好了譯者。
亡夫的遺稿和自己的多年心血付諸東流,宋清如卻不懊惱,她依舊淡然,就像當年獨自帶著孩子輾轉旅途,毅然捐出稿費時一樣。
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總有悲痛、坎坷和困頓,淡然處之,才能收穫內心的平靜,回首再去看曾經的種種,不過是點滴回憶。
淡然面對,總能守的雲開。
英國詩人司各特說:要看日出的人,必須守到佛曉。
這種堅守,不是心急火燎翹首以盼,而是時刻都能保持淡然,不急不躁,靜心等待那個最耀眼的日出。
身處逆境,淡然處之,總能順利走出生命的坎坷。
傾聽自己的聲音。
03淡然處世,人生化繁為簡
現代的生活節奏快得像賽跑,讓人疲於奔命,力不從心。
正如禪語所說:「走的太累,並不是因為走得太遠,可能因為我們背負得太多。」
淡然處世,學會取捨,人生才能化繁為簡。
朋友琳工作穩定,薪水也頗讓人羨慕,幾年前,她卻舉家搬到了江西鄉下。
很多人都不理解。
琳卻說:「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每天朝九晚五,夫妻兩人忙到幾乎沒有時間說話。尤其是有了女兒後,一家三口連在一張桌上吃飯的機會都少之又少。
她說:「不應該因為奔忙忘記家人。一家人就應該在日出時說早安,日落時一起吃晚飯,越簡單,才能越幸福。」
後來,她的生活完全改變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家人吃著自己種的蔬菜,也坐在田間地頭看日落。
琳說她從來沒有這樣幸福過。
我們總以為給家人最好的愛是優越的物質,卻忘了家人最需要的其實是關懷和陪伴。
追求物質永遠都沒有盡頭,但陪伴家人卻沒有最多,只有更多。
看淡浮華的表象,學會取捨,幸福還有另一種樣子。
傾聽自己的聲音。
04淡然處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心忙」,於是漸漸忘了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如果我們能看淡得失,給自己多一點耐心,幸福也許來得更加容易。
汪曾祺先生一生有很多頭銜:作家,畫家,書法家等,我們以為汪老醉心學術,但其實汪老很愛做飯,而且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一家六口,一日三餐,從買菜到摘洗,葷素鹹淡,頓頓都不怠慢。
比如做苞谷炒肉,苞谷要挑最嫩的買,一咬能「吱」地冒出白漿來。
因為喜歡,所以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他每天七點不到就起床,先給自己做一碗麵條,然後窩在沙發里構思寫作,每每寫上兩三個小時,接著再去給家人做飯。
寫作時,他全神貫注,效率極高;做飯時,他心情愉悅,飯菜可口。
他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恰是因為他早就看淡了名利,在乎的唯有熱情。
他愛寫作、畫畫,也愛買菜、做飯。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成全了興趣,而是興趣成全了我們。
它給人們的精神世界創建了合適的庇護所,也提供了更積極的生活養分。
保持興趣,堅持下去,心就會有所依,人也會越活越自由。
人常說:「人生苦短」,這一輩子說長不長,不知不覺中就漸漸走完大半。
名利慾望常常會遮住我們的雙眼,讓我們漸漸忘了初心。
我們為了名利奔波,付出時間和精力,也犧牲愛與陪伴.我們自認為努力生活,卻忘了我們究竟為了什麼而努力。
被慾望裹挾的心靈,永遠也得不到寧靜。
與其這樣,不如看淡,去傾聽自己真正的聲音。
「名利本無心,榮名亦空虛。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不用要的太多,也不用裝的太滿,溢出來的,終究都不是你的。
淡然處世,輕裝上陣,人生才能四兩撥千斤,每走一步,都是濃墨重彩。
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
作者:莫瑞。且煮美酒話桑麻。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13553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