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種人命最苦
1
斤斤計較的人
《周易》中有一句話叫「動則得咎」,只要你選擇做事情,就會有得失。
不同的是,有些人在乎自己得到了什麼,而有些人卻在計較自己失去了哪些。
這樣的人,就是斤斤計較。
子路曾經問孔子,「君子也會感到憂愁嗎?」
孔子回答說:「君子得失淡然,所以有終身之樂;小人患得患失,所以無一日之樂。」
小人才喜歡計較得失,君子真正計較的,是自己有沒有更豐富,更立體,有沒有獲得更多的成長。
人生路上,總有很多的人去選擇斤斤計較,計較的越多,痛苦就會來的越多,生活自然越來越苦。
人生,有多少計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寬容,就有多少快樂。
不計較得失;不計較別人的流言蜚語;不計較別人的偏見;不計較人生里的低潮,好運和幸福會不請自來。
與其斤斤計較,不如淡然處之。
2
沒有底線的人
做人,不一定能有境界。能夠看淡名利,寵辱不驚的人,從古至今,寥寥無幾。
但做人,一定不能沒有底線。
孟子曾經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他說人必須要有四種德行: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如果不具備這四種德行,做人做事都超越底線,那就與禽獸無異了。
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者智,智者必常懷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法則之心。
懷有一顆敬畏之心,行事才有約束,說話才有分寸。
很多人之所以無惡不作,就是沒有一點點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
沒有堤壩約束的河水,只能成為泛濫的洪水,害人害己。
正如曾國藩所言:「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心懷底線,做正直的事,走正見的路,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方能養浩然之氣,享快意人生。
3
不知謙遜的人
《周易》云:「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
在六十四卦中,謙卦是《易經》中,幾乎每一卦都有凶有吉,惟獨一個下三爻皆吉,上三爻皆利的卦。
意思是告誡人們,以謙遜自守,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才能沒有禍患。
時刻保持謙遜的姿態是一種人生大智慧,是一種修為,是一種胸襟,是一種謀略,更是我們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
曾國藩說:人生大部分的失敗都源於兩個字,一個是懶,另一個就是傲。
王陽明也把「傲」當成人生的第一大病。
驕傲的人,眼界偏狹,不知天高地厚。
看似張牙舞爪,在別人眼裡,其實不過是不堪一擊的紙老虎。
三件事最積德
1
懂得布施
《金剛經》有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世間最高級的修行乃是布施,布施愛語,廣結善緣;布施善行,行善積德;布施智慧,救人苦難。
提到布施,應當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布施後就忘記這件事了。而且布施的時候,是不會看對象的,只有這樣,才能修得功德圓滿。
一個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學、中學、大學,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別人的給予,究竟又有幾個人想到自己給予了別人多少呢?
對於別人的給予,我們要抱著感恩的心去接受和回報他們,人有感恩的心會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在為別人付出,同時每個人都在接受別人的付出,因此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感恩。
有人說我自己還不夠用,或者說自己一無所有,沒有什麼好布施的。
布施不一定是要拿財出錢,你的一個微笑,一個援手,遞給流浪漢的一粥一飯,這都是布施。盡力做你力所能及的善事好事,就是最大的福德。
真正的給予是不求回報的,這才是真正的布施。
2
不亂說話
佛在《無量壽經》中告誡人們,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
佛把口業排在第一,口業清凈,然後才講身業和意業,可見其分量之重。不說三種話,最是護口業,能積德。
不說抱怨的話。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大家會發現,身邊不抱怨的人,可能也有生活得不好的,但是整天抱怨的人,幾乎沒有看到一個生活過得好的。而且常常是越過越不好。
不說揭人短的話。與人相處時,儘量避開人的隱私和缺陷,不揭開,不評論,不嘲笑,避諱不言,明白不談。為自己留口德,為他人留面子。
不說廢話。
沒事互不打擾、有事言簡意賅,是普通朋友之間交往的最基本禮儀。廢話連篇,喋喋不休,就是在浪費彼此的生命。
3
行善勸善
《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如果積累的是善因,所得的還會是善果。所以行善,總是和積德聯繫在一起。
一個人,如果心存善念,行中有善,上至孝敬父母,下至愛護家人,喜歡樂於助人,那麼就會無形之中為自己積福積德,悄然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生中的任何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其實都造就了今天的你,那些曾經種下的善良,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回報給你意想不到的好運氣。
老子也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勸人為善,特別勸導有能力、有機會的人,在他們心中種下行善行的種子,就會得到更多的善行,可謂功德一件。
這世界充滿陽光,好人多好報。社會溫暖,人心溫暖,得道多助,路自寬行。
※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作者耕農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13317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