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好≠沒脾氣

當代人在人際關係中有個重要誤區,他們認為「沒脾氣」是有修養的上等人。
杜月笙有這麼一句名言: 「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結果,很多人遇到人際衝突時,第一時間選擇退讓。當別人侵犯你的權利,會第一時間選擇退讓,然後告訴自己抱怨是沒用,要努力變得強大。
奇怪了,事事都選擇放棄,你用什麼去強大。
這個世間有哪條路可以規避人際矛盾,一門心思努力就可以成功?
沒脾氣的人,往往淪為了被欺負的對象。
人們都搞錯了一件事情,「脾氣好」和「沒脾氣」是兩個概念。
陳丹青這麼說過:我幾乎從來不生氣,因為我認為沒必要,有問題就去解決,不要讓別人的錯誤影響自己,但我不生氣,不代表我沒脾氣。我不計較,不代表我脾氣好。如果你非要觸摸我的底線,我可以告訴你,我並非良善。
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支配下的中國人,他們很難意識到一件事。
人際衝突是一種機會,衝動這種情緒有著潛在的巨大價值,前提是你要學會,不要把衝突變為破壞性衝突。
衝突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到自己潛在的弱點是什麼,它讓我們知道,我們有凝聚好奇心和勇氣的能力,它能幫助我們走出被動挨打的惡性循環,幫助我們學會更優雅和更具技巧性的方法解決問題。
目前的中美貿易戰,生動說明了這個道理,中國終於開始「有脾氣」。

高情商的人,是怎麼樣在衝突中「發脾氣」的呢?
學會減少對話的攻擊性,把「你需要」改為「我擔心」
很多讀者會給我發來這樣的信息。
「你不要一些寫這些垃圾熱點,你的初心呢?」
我理解讀者對我的抱怨,但他這樣的表達方式,我是不會聽的,因為這句話充滿了責備。
網民在互噴時,很喜歡以「你個XX」開頭,這樣的對話是毫無意義的,這會把對方最糟糕的一面引導出來,自然沒辦法理解你的意圖。
假設自己和對方最好的一面在交談。
不妨改成這樣。
「老師,我擔心你寫太多的熱點,會丟失你原本的忠實讀者。那些情緒偏激的人始終不是您的受眾,您這樣會不會有點挖肉補瘡?」
這句話就把一種責備改成了一種關心,這樣就不會激發對方的阻抗,讓人更好地注意到你的觀點。
當然還有些讀者很希望我寫熱點,他們這麼說。
「作為一個教育家,張木易戀童那事你居然不發表評論,要臉嗎?」
不妨改為:「老師,張木易戀童事件我期待您的答覆,這樣相差11歲的戀愛讓網絡壓倒性鼓掌,這會不會讓很多未成年人步入歧途,這不是您所希望看到的吧?」
劍客不輕易出劍,出劍就要見血,說話也是一樣。
其實沒攻擊性的言語,更有殺傷力,因為對方會聽。

你無法完全避免衝突,也很難改變別人在衝突中的爛脾氣。
但你能改變你自己的表現。
這個世界有很多人,他們習慣性的把人的單純與真誠當作愚蠢,從而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
精明永遠逃不過時間,沒有誰會永遠被騙。
其實真正的傻子,是那些把別人當傻子的人。
所以,不要放棄你的脾氣,這是你對抗他們一件最為強大的武器。
亞里士多德說過:每個人都會發脾氣——這個很容易做到,
但是,要把脾氣發在:
正確的人身上
用恰當的程度
在恰當的時間
為正確的目的
——要做到以上這些卻並不容易。
一個人的胸襟不是被「不理解」、「受冤枉」、「吃悶虧」撐大的,我之所以不發火不是因為我能忍,而是因為我不發火,照樣可以阻止你。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