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說「我是為你好」是苦口婆心,其實給身邊人建議的時候,直接分析利弊就好。關係再親密,分寸也不可失,自以為熟,跨越邊界,反而容易生嫌隙。

前幾天和朋友參加了一場婚禮,新郎是我們的大學同學。
當我們正興致勃勃地看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時,坐在她旁邊的陌生阿姨突然小聲問她:
「有男朋友了嗎?」 「還沒有呢。」「年齡到了,該找了,一定要找有房子的,這樣將來能省好多事兒。這都是經驗,為你好。」那個阿姨一臉的自信。
朋友嗯了一聲,就把臉扭過去,往我坐的方向挪了挪,不想再和她繼續聊這個話題。
可那個阿姨依舊不依不饒:「哎呀我跟你說,你現在26歲是吧,過了這個年紀就不好找對象了,趁著這兩年趕緊找,聽我的。」
朋友覺得很尷尬,笑了笑,然後拉著我坐到了別的桌子。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幾乎已經成了聊天終結的必殺技,而且伴隨著我們升學、擇業、辭職、找對象,結婚生子的每一個選擇。
每當遇見岔路口的時候,就會聽到無數個「為你好」的建議。
其實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你所有的選擇都是錯的,你必須聽我的。

《奇葩說》有一集專門討論了「我是為你好」到底是不是扯淡。
嘉賓阮經天在節目中說:「做一個善良的人,對別人好,這很棒,但不必去證明你的善良,時間自然會證明」。
很多人覺得說「我是為你好」是苦口婆心,其實給身邊人建議的時候,直接分析利弊就好。加上「我是為你好」這幾個字,顯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絕對正確,剝奪了對方試錯的權利。
這種做法,其實跨越了人際交往的邊界。
關係再親密,分寸也不可失,自以為熟,跨越邊界,反而容易生嫌隙。
作為朋友,要尊重他們的價值觀,遇到不同意見,可以善意提醒,但不必插手,也只能如此。
《請回答1988》中說:所謂的界限,就是到那裡為止的意思。
許多看似善意的干涉都是打著關心和愛的旗號,何嘗不是越了界。

所謂的「心理界限」,它指的是我們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如果超過了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的感覺。
在生活里,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
有時候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我們掏心掏肺地想要對一個人好,可是卻傷了一個人的尊嚴。
為一個人好,必須要用對方法,必須要用對的方式說。
要不然,我們一心一意為他好,他卻一心一意覺得反感。
同樣的,我們既不能侵犯他人的心理邊界,也要守住自己的心理邊界。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有時候很微妙。
叔本華說:「人就像寒冬里的刺蝟,互相靠得太緊,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
保持合適的距離,明晰自己的邊界,才能擁有簡單的人際關係,活得輕鬆自在。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