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待今天的老人,其實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我每天上班都坐公交車。兩天前坐公交車時,碰見一位60多歲的阿姨。
阿姨衣著樸素,滿臉皺紋,攥著一個印有某服裝品牌的大塑料袋。
她乾澀粗糲的臉龐上,掩飾不住艱難過活的滄桑。和善膽怯的眉眼,又流露出對城市的陌生和提防。
果然,阿姨剛在後門邊的座位上坐下不久,就起身拎著袋子走到公交車司機身邊說:「師傅,我在衛校下,麻煩到時你記得給我說一聲。」
車上人並不多,帶著墨鏡的女司機面無表情,我就坐在靠前門緊挨司機的位置,並沒有聽見她對阿姨的請求給予回應。
阿姨看司機沒有搭理自己,就悻悻地回到了座位上。
天氣悶熱,窗外嘈雜,車載廣播響個不停,不斷有人上車下車。
儘管廣播里播放著這一站的地名,電子屏也提示著下一站的去處,但兩三分鐘後,阿姨還是再次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公交司機身邊說:「師傅,我到衛校下,麻煩你到時記得給我說一聲。」
這一次,這位年輕的女公交司機終於應答了。
她大聲呵斥道:「車正開著呢,你來回跑什麼?!你不要再說了!衛校還早著呢。」
女司機沒有答應到站提醒阿姨的請求,但她憤怒的指責和嫌棄的語氣,讓原本就窘迫的阿姨把手中的袋子攥得更緊了。
阿姨彎著腰,低著頭說:「好的,好的。我是來衛校看我女兒的,她住院需要做手術。我不認得字,也不認得路,我怕迷路了。」
說完這些,阿姨低著頭紅著眼勾著背,又回到自己座位上去了。
那一刻,我有些看不下去了,就用儘量平和的語氣對女司機說:「師傅,到衛校站時,麻煩你提醒一下這位阿姨吧。她年紀大了,不認得字,又怕坐過站。」
見我說話,坐在我對面的另一位男子也附和道:「就是,就是,提醒她一下。還有,老太太,不要再過來問了,車開著來回走動有危險的,司機到時會提醒你的。」
這時,女司機才不好意思地說:「她第一次來說時,我就知道了,她非要跑來跑去地問。」
一聽女司機這麼說,阿姨又慌忙道歉道:「都怪我,都怪我,我不認得路,麻煩師傅了。」
不知道為何,看著阿姨討好自責又謙卑誠懇的模樣,我心中竟有種磐石碾壓般苦澀難過。
那一刻,我想到了我極少出遠門的母親。
14年前,我剛上班時,母親來看我。因為路途遙遠,她早上5點多就起床了,從鄉里倒車到縣裡,又從縣裡倒車到市裡,最後搭上長途車來到我工作的這座城市。
我去車站接住她時,她臉色不太好,眉眼很委屈。
我不解地問她怎麼了,她一開始什麼也不說。直到後來,她才告訴我,她有尿頻的毛病,害怕中途上廁所,所以早上起來時,連稀飯都沒敢喝。
就這樣,走到半路時,她還是忽然就想上廁所了,請求司機在就近的服務區停車。
但她說了三四遍,趕時間的司機也沒搭理她。直到後來,她感覺自己實在憋不住了,就再次哀求司機,如果再不停車,她真的就要尿褲子了。這時,司機才極不情願地在就近的服務區停了車。
「人老了,毛病多,到哪裡都給人添麻煩。」母親紅著眼自責道。
儘管我一再安慰母親「你買了票,有權對司機提要求,你沒有做錯,錯的是那個司機」,但這絲毫沒有減輕她的自責。
證據之一,是她越來越害怕出遠門,越來越排斥進城來。
直到後來,我們兄妹都買了車,帶母親出門時,每隔一個小時都要問她要不要去廁所,她恐懼的心理才慢慢得以緩解。
基於母親的經歷,這些年,我對遇見的一些老年人盡力溫暖回應。
在路上遇見問路的老人,不管再忙,我都停下來給予指引,希望他們能找到要去的路。
寒風中或酷暑天,碰見拉著架子車賣菜賣瓜的農民,我都會儘量多買些,企盼他們早早賣完收攤回家。
工作中遇到老人的求助,哪怕不歸我負責,我也儘早給予回復,期待他們少跑空腿。
有老人來單位找我,聊完天后我都會把他們送到大門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逝在人海中再上樓。
採訪老年人的稿件,在見報發表前,我都會列印成大號字的小樣,送到家中讓他們過目後再刊發。
我知道,雖然很多人不再看報,但老年人依舊把文字看得極為神聖。我寫的這一篇和他們有關的文字,極有可能是他們在有生之年最後一次登報,要儘量慎重,要避免出錯。
這麼做的緣由,絕非為了表白或彰顯自己素質多高,而是為了讓那些逐漸衰老離去、逐漸被邊緣被拋棄的老人,感受到被接納被需要被認可的尊重。
我想,自己如果不能做很多,哪就盡力做一點點,也是好的。
善待今天的老人,其實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因為,我們都有老的時候,都有可能迷路忘事,都有可能動作遲緩思維僵化,都有可能腿腳不便身患頑疾,都有可能敗給時光輸給時代,都有可能被孤立、被邊緣化。
屆時,我們一樣希望被年輕人溫暖以待,被這世界溫柔以愛,而不是被拒之門外,被嫌棄打擊,被惡語相向,被冷漠遺忘。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公交司機,看見站牌下有老人站在風雨中焦急地招手時,麻煩你穩穩地停車,等他們上車坐穩後再慢慢啟動。如果他們不認得路,再麻煩你好言好語地提醒他們一下。
因為,他有可能是我就醫看病的父母。感謝這一程你用熱心服務讓他感到不再孤獨。
如果,你是一名匆匆的趕路人,遇見一位滿臉滄桑的老人迷失在大街上,麻煩你停下來給他指指路,或者撥打110讓民警把他送回家。
因為,他有可能是我患有痴呆的父母。感謝這一路你用體貼幫扶讓他得到精心呵護。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商販,遇見一位拿著一百元錢買水果的木訥老人,麻煩你把秤給他稱足稱夠,更不要故意找給他假錢。
因為,他有可能是進城看我的父母,那一百元錢是他忙活了幾天的收成。感謝你用這一秤的公平,讓他體味到城市的鋼筋水泥其實也有溫度。
如果,你是一名正在閱讀此文的讀者,和我一樣遠離故土,紮根他鄉,孤獨打拚,愧對父母。
麻煩從此刻起,請你對身邊那些切實需要幫助的老人,多些體貼,多些耐心,多些愛撫。
因為,我們正站立的地方,就是父母終老相依的土壤。
我們所散發的熱量,就是父母孤苦心靈的渴望。
我們所傳遞的溫度,就是父母血脈相傳的教養。
我們做到愛吾老及人之老,才有資格和理由相信:
在遙遠的故土,也有人像我們一樣,正默默地溫暖我們的父母,讓他們在一路夕陽中,內心柔軟,老來無恙。
拜託啦。謝謝。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