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與金錢的關係,很多人都擺脫不了「愛存錢」「捨不得花錢」的印象。
但最近,有這樣一條引發了關於「存款」這個話題討論的微博。
在這條微博下,我看到了當下部分年輕人的「存款現狀」,比如:
有,幾百萬呢,在夢裡。
對,還欠著馬雲的錢。
小孩子才月光,我們大人都欠債。
剛出來工作八個月,存了一萬。
不買房不買車,閒錢存著不如拿去博彩。
在一二線城市幾萬塊錢都不能稱之為積蓄,有個啥事就沒了,只能稱為應急款。
去年10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52.6%的90後沒有存款,而沒有存款的00後只有三成。
年紀最大的90後工作的時間,算一算也有了四五年,而年紀最小的一批90後基本已經邁進了大學的門檻,為什麼他們的存款現狀呈現出這樣的態勢?
你為什麼存不下錢?
在這個世界,只要你一睜開眼,幾乎立刻就有人提醒你:要捨得花錢。
小到用什麼樣的洗面奶、剃鬚刀,吃什麼樣的早餐更有營養,大到買什麼樣的手機更酷,去哪個國家旅行更有趣。
總有人不厭其煩地告訴你:要捨得對自己投資,要對自己好一點。於是他們把二維碼、免密支付送到你面前,你動動手指,所需要的東西就乖乖來到你面前了,但當你低頭一看,餘額又觸目驚心了,還款日期又到了。
年輕人剛剛工作,大多數是單位的底層員工,收入不太高,但是生活成本又下不來,滿足基本消費之後,能剩下的並不多,有的人甚至是負增長。存款對他們來說,是幾年後才能考慮的事情。
而這些年輕人的消費觀較之於父母,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父輩因為曾經經歷過物質極度貧乏的時期,儲蓄成了他們追求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於是他們不自覺地就會居安思危,用儲蓄來降低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
但年輕一代,不少人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長大,從小沒有缺過吃穿,喜歡嘗試新事物,對生活質量要求也更高。面對省吃儉用存錢也趕不上的房價,好好吃一頓、買件喜歡的東西及時滿足自我成了更為現實的選擇。
適當地存錢
帶給我們更多安全感和可能性
年輕人敢花錢、不存錢,不能說就一定不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年輕人較之於50、60代的父母而言,內心的匱乏感已經少了很多。對未來不那麼恐慌,不需要靠囤積物件或者金錢來維持內心的安定感。這也是一種進步。
但我們也需要一定的積蓄來應對未來可能會有的突髮狀況,金錢,有時候也是你的一種底氣。你還記得《歡樂頌》里的樊勝美嗎?她月入過萬,衣著時鮮,但繁重的家庭負擔掏空了她,以致她根本就沒有存款來為自己的未來打算。
當她的爸爸中風臥床急需錢做手術的時候,她唯一能做的只有打一通通電話給99%不會幫她的「x總」「x經理」,絕望的樊勝美,令人心疼。
所以,適當地存一些錢有利於增加我們的安全感,並讓我們在人生中多一些選擇的可能性。
怎麼把錢存得高級?
金錢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能量,它是中性的,無所謂好與壞。
金錢代表著生產力,代表著愛,它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在流動中增值。金錢的這個特性決定了我們需要面對它的態度:
敢於把錢「存」在別人那裡
生活中你一定見過在菜場為了幾毛錢跟攤主吵翻天的人,什麼都要買最便宜的。但一般情況下,這種人能積累一些小錢,卻成不了富有的人。
他們的內心匱乏感嚴重,也十分封閉,總是想著「你休想從我這裡賺錢,我要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好用的東西」。
《人民的名義》中最精彩的場景,當屬趙德漢被查出來在別墅中藏有巨款的一幕:牆上、床上、冰箱裡,能裝錢的地方,滿滿的都是錢。
面對檢察官,趙德漢說,「只是喜歡把錢收集起來,一張不花,我愛的是,在別墅里聞聞錢味!我坐在這看著這些錢吶,就跟小時候在地頭,看著要豐收的莊稼一樣。」
只是,內心匱乏的趙德漢同志只能囤積不能花費的「存錢」方式並沒有給他帶來真正的幸福感。
我曾經仔細觀察過不下10個現在十分富有的朋友,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特點:不管他們手上是否有錢,他們都十分慷慨。他們很願意「讓別人賺到錢」,也很相信憑藉自己的能力能賺到錢。
他們知道一個秘訣,要想自己「存」到錢,首先要解決別人的需求,為別人提供價值,你自然而然的會有錢進帳。不是想著囤積,而是想著替別人解決需求,這種人往往更容易把錢存進自己口袋。
敢於把錢「存」在自己身上
1845年,美國著名學者梭羅,只帶了一把斧頭,到瓦爾登湖邊建了一間小木屋,獨居了2年零2個月零2天,以驗證他所悟出的人生真諦: 「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體驗結果,正如他所說:一個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卻發現幸福感並沒有同步上升。人們開始反思,占有更多的金錢和物質是否就意味著快樂,還是說,生活中大多數東西是不是都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反而捆綁和消耗了我們的精力?
雖然對於還未曾好好享受物質生活的年輕人而言,可能是一個挑戰。但我們仍然有必要學習放棄一些隨大流和被廣告鼓動的消費,更多地把錢「存」在自己身上。
你可以制定理財計劃,每個月定存。比方說,將自己的消費支出分為生活必需消費、學習提升消費、定存三部分。
每個月工資到手之後,強制性儲蓄一部分進入「定存」部分,這部分定存的資金哪怕是500元都值得存下來,你還可以學習一些理財知識,選擇合適的投資方式,管理好自己手頭的財產,讓錢增值。
「存」在自己身上還有一層含義是指捨棄不必要的外在消費,把錢花在提升自己的領域,這是你讓自己更值錢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很多人在購買電子產品的時候一擲千金,但是卻嫌棄書本貴,到處蹭免費課。其實,相對於已經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中老年人而言,年輕人更多需要把錢花在能開闊自己眼界、提升自己智慧的領域,這或許是一個培訓課程,或許是一次遊學。
敢於把錢「存」在美好的信念里
我們對於金錢,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評判的標籤。我曾經做過對金錢的信念檢視,當我遵從自己的直覺,第一反應出來的關於金錢的信念竟然是「捨不得」。
我仔細地回顧了這種信念的來源,發現這來自於從小身邊人的影響,也來自於過往的一些經歷。
「錢很重要,沒有錢寸步難行。」
「我這人最不願意欠別人錢。」
所以我一直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好意,並且不敢冒險投資。實際上,要想跟金錢保持良好的關係,得有一些關於金錢的美好信念。
隨著我對金錢本質的理解,較之於過往,我變得敞開了:敢於心安理得接受他人的饋贈;敢於「承受」失去金錢的可能性。
這實際上體現了兩個方面的改變,較之於過往,我變得更加敢於接受金錢的流入,並且敢於接受金錢的流出(這並不僅僅體現在實質性的金錢上)。
在這種信念的轉變下,我比以前更大方,更敢給自己和他人花錢,然而我的財富卻在增長。為什麼呢?因為金錢流出的時候,我願意「舍」,流向我的時候,我這個「容器」發生了變化,我承接得住,我「存」得下。
仔細觀察那些敢做大生意的人,其實他們背後的恐懼感較之於一般人,的確是少很多,他們相信自己可以賺到錢,相信金錢的美好。也就是說,他們有這個承受力,存錢的「容器」夠大。
金錢,不僅是對年輕人,而是對所有的人的一個課題。對金錢的態度,往往體現了一個人能量水平的高低。
在與金錢的關係中重新看到真正的自己,並以金錢為媒介彰顯靈魂的真誠與完整,這一切所帶來的喜悅,正是對人們最美好的回報。
作者 | 茗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一個腦洞大開、對生命熱愛和好奇的存在。公眾號:茗荷心理在線(ID:mingheonline)
你可能還喜歡看:
你活得這麼努力,是為了擁有選擇的權利
為什麼很多人寧願選擇單身,也不願將就結婚?
那些再也堅持不下去的時刻,是生命想為你打開新的門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