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捨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取與舍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間,萬事萬物均在取捨之中,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
「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智慧。人生之初時,只知取。除了取得生命,還要取得食物,以求生長;取得知識,增長才幹。長大之後,則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魚,或取利祿而舍悠閒。人生之路漫長,有坦途,也有崎嶇之處和險灘。
舍之前總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後,常得捨棄,才能再取。所以『取』與『舍』雖是反義,卻也是一物的兩面。『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通悟的人,捨不得。
水,看似清澈,並非因為它不含雜質,而是在於懂得沉澱;心,看似通透,不是因為沒有雜念,而是在於明白取捨。
佛曰: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人的一生其實充滿著無窮無盡的誘惑,這些五花八門的誘惑往往是陷阱,稍不慎就會成為我們人生路途上的障礙。如果缺乏定力,過於貪戀不能自拔,那麼我們的人生定會失去好多富有詩意的心境和生活,甚至會因此一波三折,困苦不堪,追悔莫及。
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聾半啞半糊塗,半智半愚半聖賢;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親半愛半苦樂,半俗半禪半隨緣;人生一半在於我,另外一半聽自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167066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