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光放遠一點,你就不傷心了。
2.一個人心中有了那種接受最壞遭遇的準備,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3.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4.你只要說出你的真意,世界上似乎不會沒有與你同感的人。
5.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只要看他怎樣利用餘暇時光就可以了。
6.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7.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8.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貴豪華,貴簡潔;不貴富麗,貴高雅;不貴昂貴,貴合適。
9.金錢能使卑下的人身敗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膽壯心雄。
10.延緩年老展長青春的第一條規矩,是避免一切情緒上的煩擾。
11.所有科學的進步,都在乎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學發明,就是靠這個趣字而已。
12.我們對於人生可以抱著比較輕快隨便的態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
13.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
14.婚姻猶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樣去欣賞它,又怎樣去駕駛它。
15.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16.理想的人並不是完美的人,通常只是受人喜愛,並且通情達理的人,而我只是努力去接近於此罷了。
17.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里充當著配角。
18.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19.蘇東坡是大事聰明,小事糊塗。但構成人生的往往是許多小事,大事則少而經久不見。
20.靈魂之自在確與身體之自在有關聯。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靈魂。
21.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22.人生真是一場夢,人類活像一個旅客,乘在船上,沿著永恆的時間之河駛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個地方上岸,好讓其他河邊等候上船的旅客。
23.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我認為讀書和婚姻一樣,是命運註定的或陰陽註定的。
24.中國人得意時信儒教,失意時信道教、佛教,而在教義與已相背時,中國人會說,「人定勝天」。中國人的信仰危機在於,經常改變信仰。
25.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
26.愛春天,但是太年輕。我愛夏天,但是太傲氣。所以我最愛秋天,因為秋天的葉子的顏色金黃、成熟、豐富,但是略帶憂傷與死亡的預兆。
27.藝術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裡保持著樸實真摯。
28.女人有一種較男人優越的常識,因此在任何意外發生的時候,我總是寧可信賴女人的判斷。她們有一種能顧慮事情整體性而不為其它小節所困惑的能力。
29.作家的筆正如鞋匠的錐,越用越銳利,到後來竟可以尖如縫衣之針。但他的觀念的範圍則必日漸廣博,猶如一個人的登山觀景,爬得越高,所望見者越遠。
30.所有的動物似乎都很快樂,因為它們的需求都已由大自然供給、滿足,否則即被自然淘汰了。人類因為有更複雜的需求,想探求生命的目的,這種難以滿足的慾望就是人類得不到快樂的最大原因。
31.那些有能力的人、聰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時,也就是最懦弱而糊塗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氣、深刻和機巧。他們永遠在處理瑣碎的事情。他們並不知那些心思較曠達的幽默家更能應付偉大的事情。
32.在灰燼里拾到一顆小珍珠,是比在珠寶店櫥窗內看見一粒大珍珠更為快樂。
33.爸爸常常告訴我,他曾親眼看見多少貧窮之家興起來,多少富貴之家衰下去,他告訴我說,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賴著金錢,人應當享受財富,也要隨時準備失去了財富時應當怎麼過日子。
34.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35.有教養的人或受過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個博學的人,而是個知道何為所愛何為所惡的人。
36.一個心地乾淨、思路清晰、沒有多餘情緒和妄念的熱 ,是會給人帶來安全感的。因為他不傷人,也不自傷。不製造麻煩,也不麻煩別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持戒。
37.人本過客來無處,休說故里在何方。隨遇而安無不可,人間到處有花香。
38.先愛自己,再愛別人,忘了愛自己,終將被別人所忘記。
39.人生若沒有看透大悲傷,哪兒來小快樂?
40.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讀書不僅能夠讓我們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從其中看到解決各種各樣的人生問題的方向。人終其一生,無非就是在不斷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應當有什麼樣的意義而已。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林語堂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