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習慣的差距。」
每個人都有一些特定的習慣,比如:頻繁地看手機、購物狂、愛吃零食……
拉開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正是這些習慣的屬性。
好習慣可以支撐起一個優秀的未來,相反的,壞習慣則會不斷綁架我們,驅使我們去做形形色色的無用功。
如果你有下述的3種壞習慣,儘快摒棄它們,你的人生才會開始變得不一樣。
01
注意力分散
朋友在微信發了一個傷心的表情,認真一問,因為一個熱點話題,她在網上跟一群吃瓜群眾展開激烈對戰,對立雙方愈演愈烈,互不相讓。
等晃過神來,半天時間過去了,她一件正事也沒做,滿心後悔。
的確,每天各式各樣的信息都會向我們迎面撲來:
打開網頁,發現萬科出事了、范冰冰出事了、鹿晗要退出跑男了;又或是,某某朋友與另一半發生了點小矛盾,那心情只能用七上八下來形容,「他們為什麼吵架了」、「他們會不會就這樣分手了」恨不能立馬理清前因後果好出謀劃策……
但說到底,這些事本質上與你有什麼切身的關聯呢?
可事實卻是,你為此而放棄了自身所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注意力。
《心流:完美體驗的心理學》一書介紹:注意力的理論容量只有每秒 126 比特,即,一個人同一刻只能處理 7 個單位的信息,而注意力切換的最小間隔是 1/18 秒。
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世 70年,按每天清醒狀態 16 小時算,人一生處理的信息總量是 185G。
不誇張的說,一個硬碟的容量,可能都比它大。
如果你選擇放任它,將它花在被動地上班、不知疲倦地刷網頁朋友圈、無趣地逛淘寶……那麼,你如今的窮酸差,都是有跡可尋的。
02
胡亂勤奮
知識管理專家曾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大部分對個人知識管理感興趣的人,大都是一群上進好學的人,但這其中具體又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不活躍」的學習者,他們看了書,問過一些問題,之後就不知所終了;
另一類是「活躍的」學習者,他們除了看書問問題,還喜歡參加各種拆書活動、學習時間管理、聽各種TED講座、參加各種社群等等。
十幾年過去了,知識管理專家觀察發現,那些「活躍的學習者」並沒有因為他們的四處學習而有特別大的成就,反倒是那些「不活躍的人」有不少做的風生雲起,至少成了某個領域的高手。
網上還有一個很形象的段子,說的也是類似的觀點:
你用小米手機,穿凡客T恤,泡貝塔咖啡,聽創業講座,宅家看哈佛公開課,知乎果殼關注無數,36氪每日必讀,BAT大格局了如指掌,張小龍貪嗔痴如數家珍。肉夾饃只吃西少爺,約飯局去雕爺,喜歡羅永浩勝過喬布斯,逢人便談網際網路思維……如果上述條件都符合,那你應該還在每天擠地鐵。
為什麼整天想著學習和長進的人,卻沒有長進呢?
經過長達10多年的研究,知識管理專家田志剛指出了這其中的關鍵:一個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核心是必須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當你有了一個方向和目標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沒有時間去為知識焦慮,你也就有了自己對於信息和知識的「過濾器」:不屬於你方向和目標的東西,再好也與你無關。
關於目標,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做過一個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
只有13%有清晰目標的人,會堅持不懈地朝著目標努力,並最終收穫成功;
剩餘87%的人由於缺乏目標或目標模糊,縱使每日也匆匆忙忙,卻也只是隨波逐流。他們的「辛勤」也就無從談起有價值了。
換句話說,真正的努力,是需要方向與目標的。
03
愛抱怨
心理諮詢師在處理諮詢期間,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他們曾收到過許多的抱怨郵件。有的抱怨工作待遇太低,有的抱怨社會不公,有的抱怨自己學歷不高,有的抱怨所做的事並非自己喜歡的事情。然而,認真翻看這些抱怨郵件,幾乎每三行字里就會有幾個錯別字。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抱怨工作待遇、社會不公、學歷不高……可為何他們不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呢?為何連一份郵件的表述準確性都無法保證呢?
相關研究表明,那些越是喜歡抱怨的人,越是難以做好一些小事情,甚至是一些非常本分的事情。
因為他們往往以情緒為中心,而沒有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尋求真正想要的東西。長於說而弱於行,長於批評而弱於建議。因而,對於問題最終的解決,他們總是顯得無能為力。
如果你研讀馬雲的人生,你會發現:在前37年里,他的人生就充斥著2個字:失敗;37歲之後,他飛黃騰達了,秘訣就是四個字:永不抱怨。
當你不再抱怨,你的人生也將從此改變。
04
結語
行為科學研究發現: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
換句話說,如果你有上述的3種壞習慣,它們將不斷反覆地占據你每天的日程。
最終你會發現,正是它們一步步地毀掉了你的一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155507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