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嚴法師圓寂了,他在生前、身後,留下瀟灑的身影,
許多智慧法語,言淺意深,字短情長,對芸芸眾生,更是受用。
尤其這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堪稱處事應對的寶典。
這四個境界,看似容易,卻難做到。
許多人連前兩關都過不了,但知逃避現實,遑論正面處理。
有些人以大無畏的精神,正視困境,直接迎敵,好不容易處理好了,
卻在心裡留著疙瘩,鬱鬱難解。
放下,是最難的課題。
放下,指的是心境上「船過水無痕」的瀟脫與看開,不是表面的姿態。
外表要表現得若無其事不難,內在要隨意自在,其難無比。
有個故事很有趣:老和尚帶著小沙彌要過河,在河邊遇見一位少女,
過不了河,老和尚大發慈悲,背著少女渡河。
過了岸,放下少女,繼續向前走。
走了一陣子,小沙彌說:「師父啊!佛門不近女色,您怎麼可以背著少女呢?」
老和尚聽了,笑著答說:「我都放下了,你怎麼還背著呢?」
老師父身體背著少女,但心無罣礙,
小沙彌卻一直想著這事,結果背著少女的反而是小沙彌啊。
和這故事異曲同工的是:
宋朝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同為理學家,平日道貌岸然,遠離聲色。
有一天,兄弟赴宴,主人請來娼妓作陪。程顥神色自若,不受影響,程頤卻緊張嚴肅。
事後程頤問:「吾道中人不與娼妓為伍,吾兄怎麼視若無睹?」
程顥笑道:「當時座中有妓而我心中無妓,如今,座中無妓而你心中有妓。」
有妓無妓,全在乎心。
程顥超脫了,娼妓在側,卻不在他心裡;
而程頤的娼妓長存在他心中,宴會結束後,還放不下,他被道德束縛綁架了。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與其逃避抱怨不如積極處理,
而處理結果不管能否盡如人意,最後都得放下,別擾了心頭,亂了步伐,
這不只是宗教修養而已,實則放諸四海皆準,職場更是受用無窮。
聖嚴法師說:「如果真是無法避免的倒楣事,那只有面對它、接受它;
能夠面對它、接受它,就等於是在處理它,既然已經處理了,也就不必再為它擔心,
應該放下它了,不要老是想著:『我怎麼辦?』
而是「睡覺時照樣睡覺,吃飯時照樣吃飯,該怎麼生活就怎樣生活。」這是處事最高境界。
聖嚴法師說:「解決困境的主張『接受它、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
面對它:正視困境的存在。
接受它:接受困境的事實。
處理它:以悲智處理困境。
放下它:處理後心無牽掛。
安定人心的主張:「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提昇人品的主張:「安心:在於少欲知足。
安身:在於勤勞儉樸。
安家:在於敬愛互助。
安業:在於服務奉獻。」
與人相處的主張:「感恩:使我們成長的因緣。
感謝:給我們歷練的機會。
感動:用行為影響他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