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赫赫有名的清華女神?毅然決然地離開美國? 別問我為什麼濕了......

sky| 2017-05-16| 檢舉

這位赫赫有名的清華女神,10年前斷然棄美歸國聲震中華,如今卻為啥又去國歸美?!

來源:德國優才計劃(ID:ToGermany)獲授權轉載。

她是10年前,毅然棄美回國的美女海歸,年僅30歲就成為了清華特聘教授;她帶領清華團隊僅用6個月的時間,就解決了困擾生物學界50年的難題,代表中國年輕一代聲震世界。

可就是這樣一位頂尖的中國科學家,卻在最近突然決定歸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消息一出,網上迅速就炸了,一時之間眾說紛紜!可究竟為何?她會突然做出這個選擇呢!

她,就是顏寧。

放過「清華女神」吧!關於出走美國她闢謠了3次

1977年顏寧生在山東萊蕪,父母都是鋼鐵廠職工,6歲時,她隨父母搬到了北京。

她自幼文科成績極其優異,一直夢想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高中文理分班時,她也毫不猶豫地選了文科。可班主任老師卻堅持認為:成績第一的學生當然要學數理化,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毅然決然把她拉到了理科班。大學報誌願時,父親建議她去學生物,因為「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就這樣她又走進了生物科學的世界。

1996年,在清華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她不僅成績拔尖,還組織能力極強,擔任過生物系學生會主席,游泳、國標舞等業餘愛好也是樣樣精通。還沒畢業,表現出色的她,就被許多大企業高薪聘請,可優秀的她卻全部拒絕了,因為不喜歡大公司朝九晚五的生活,她更喜歡在實驗室裡的自由和專注。

2000年,時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的施一公,回清華做報告,正考慮出國的她,給施一公,寫了一封拽上天的信,她在信中寫道:「 我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我想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申請出國很浪費時間,如果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我,我就不再花精力申請別的學校……」

施一公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是什麼地方?這可是譽滿世界的頂級名校,有4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0位圖靈獎得主,14位菲爾茲獎得主,都在這里工作過或學習過,許多教科書上的知識,也都是在這個地方被研究出來的。

施一公看到這封「極其自負」的信後,立即遠程電話面試了她,沒想到,她的確實力非同一般,施一公當即決定,錄取她。

到了普林斯頓大學,她師從施一公,四年後,便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就在她準備繼續深造之時,她所在的實驗室決定研究膜蛋白,這個科研項目可是學術界公認的難題,一般研究者不敢輕易涉足,可她敢!

攻讀博士後,帶著師弟師妹,竟然真的做出了第一個膜蛋白結構模型。

可正當她在美國學術界聲名鵲起之時,她又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的決定:回祖國!她一直都在思考:我應該做點什麼,為母校清華做點什麼,為國家做點什麼。就這樣,她毅然回到了祖國大地。

2007年,年僅30歲的她,成為清華大學特聘的醫學院教授,是當時最年輕的博導,舉國矚目。她在醫學院獨立建設並領導了一個實驗室,帶領幾名剛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新實驗室裡,向結構世界生物學最難的領域發起進攻。

這位不一樣的學術女神,徹底顛覆了學生們的想像。她性格率直,很少用大詞,把研究工作比作打怪通關。她的興趣愛好也非常廣泛,什麼八卦新聞、電視劇都知道,看到旅行節目《極速前進》時,還非要去參賽,認真給節目組寫評論。

在學校裡她對待學生的方式也很不一般,她要求學生要愛思考、能提問,在她看來,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新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這樣才能在學術上不斷地進步。她要求學生,不僅要能跟自己爭論學術問題,還要能在國際會議上,勇於向學術權威發問。

她曾帶學生參加高級別國際會議,在會上,她的學生,都能問出至少一個精彩的問題,一位美國教授會後對她感慨道:「我以為中國的學生很內向,可他們好像比美國學生還敢提問。」

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做出更多一流的科研成果,能幫助祖國培養更多一流人才,她說:經濟發展決定中國有多富,科技發展限定中國有多強。

她要不停地努力,讓中國的科技實力配得上她的經濟體量,讓中國的科研成果產生世界影響,這是她所認為的,一個中國科學家,對於祖國最根本的使命。

所以她始終有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每天14個小時泡在實驗室裡,每天晚上10點還在實驗室雙眼發亮,有時甚至還工作到凌晨五六點。

正是她的這份執著和努力,回到清華的十年裡,她所帶領的團隊,每年都Nature、Science、Cell,世界三大頂級雜誌發表論文,比全國99%的高校全校都要多。

2011年,她榮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2年,獲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青年科學家獎;2014年12月成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在人體14種葡萄糖轉運蛋白當中,GLUT1是最早被科學家發現的,解析GLUT1的結構,是膜蛋白研究領域最受矚目,國際競爭也最激烈的課題之一。

全世界的結構生物學家都在為此努力,很多科學家已為此付出了近20年的時間。可她所帶領的這個,平均年齡不滿30歲的中國團隊,竟然僅僅只用6個月,就破解了,這一困擾生物學50年的大難題。

2015年,因為在該領域的重要貢獻,她同時獲得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和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科比爾卡,更是公開評價: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該成果對於,研究癌症和糖尿病的意義不言而喻。

她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優秀的結構生物學家之一。可她卻說:最開心的是向世界證明了,在中國同樣能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甚至比海外實現得更快更好。這正是激烈她不斷挑戰的動力,有人問她是否後悔過回國,她毫不猶豫地回答:回國是完全正確的選擇。

今年,她獲得了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在台上,她卻絲毫不談,自己所獲得的矚目成就,而她的言語卻比那些成就,更能撼動每個中國人的心靈:今天在這個更大的舞台上,'華'變成了華人,變成了中華。同樣,我們有人,我們有才智,在中國我們現在有非常好的,硬體條件和經濟實力。我們每個人都要去做頂天立地的工作,我們在一起構建一個橫向的華人世界。

現在才40歲的她,仍在繼續用科研報國,但她也早就考慮到,自己總有一天會老到做不了科研。她決定等到了那一天,就把精力放到另外兩件事情上:1.在中國做綠化,2.給民工的孩子們辦學。

如此優秀愛國的她,可最近這兩天,一篇名為:《清華才女顏寧教授為何負氣出走普林斯頓?》的文章,將她徹底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她歸海重返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事,引起所有國人對這事件的強烈關注。

普林斯頓這次給她的,可是「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雪莉·蒂爾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建校200多年來的首位女校長,可見這份榮譽的份量有多重。許多人都紛紛猜測她是無法忍受,中國學術圈有些封閉的環境才出走的,也有人說她是被這份榮譽所吸引......

結果率真的她直接在微博上,出面澄清了這一謠言。

她說:我生怕自己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換一種環境,是為了給自己一些新的壓力,刺激自己獲得靈感,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去了普林斯頓也會保持與清華的聯繫,並「在符合兩校規範的情況下,在清華繼續從事科研和人才de1培養工作,促進兩校和中美兩國間學術的交流與合作。

這確實是她的肺腑之言,她絕不是要背叛祖國,追求的也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榮譽,她是希望能達到,作為一名科學家的至高境界:第一重是職業,第二重是興趣,第三重是永生。

她知道學術論文只有極少數人能理解,但重大科學發現卻能給社會,人類帶來不可磨滅的改變,成為永生的科學家,是她此生的信仰與追求。

科學沒有國界,它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當這樣一位優秀的華人科學家,為了一個自由世界而奮鬥,為了打破國與國的隔閡而奮鬥,去往另一片天地,為人類的幸福去尋找更多可能性時,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祝福她!支持她!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150622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