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稱霸」馬來西亞的華人,一人身兼兩王,馬雲和李嘉誠都要給足他面子!

郭鶴年是誰?初聽,並不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
可是,當我們翻閱他沉甸甸的人生履歷,就會感到,他的名字該是何等的如雷貫耳——馬來西亞最傑出的企業家,
世界著名的香格里拉酒店集團的創始人,嘉里集團董事長……
2016年2月,他以100億美元的身家,第11次蟬聯亞洲版《福布斯》馬來西亞富豪榜榜首。
只是由於過於低調,在許多記者眼裡,他更像一位隱者,數十年來公開接受過的採訪只有兩次。
在多次與嘉里集團約訪無果的情況下,我們開始了這次特殊的尋訪。
家鄉在新山
有人說,郭鶴年近年來常回大馬新山。這裡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大城市、柔佛州的首府,也是郭鶴年的家鄉。
早在1909年,郭鶴年的父親郭欽鑒從中國福州來到新山,在兄長開辦的專營大米、大豆和糖類生意的東升公司打工,並由此步入商界。
由於郭父的努力,在二戰後的短短几年裡,郭氏家族企業迅速壯大,成為柔佛州乃至整個馬來西亞著名的富豪家族。
14年後的1923年10月6日,郭鶴年降生在這個名聲顯赫的富豪之家。他的少年時光乃至青年時代都是在新山度過的。
在這裡,兄弟排行老三的他和兩個哥哥先後就讀於馬來西亞極負盛名的學校
新山英文書院,而後又進入當地著名的華文學校寬柔中學學習了一年。
也就是這一階段的語言學習,培養了他良好的英文基礎和華語溝通能力,更讓他和不少日後的馬來西亞政界要人成為好友。
對這段時光,郭鶴年始終念念不忘,若干年後他曾說 :「一個人如果能夠改善他的溝通技巧,那麼這個世界就會更加接近他。」
甚至在許多時候,帶著對新山求學歲月的感激,他會不經意地向人們提到新山,提到英文書院和寬柔中學,
這裡,有他青春韶華的太多回憶。
一晃兒幾年過去了,在父親的支持下,從新加坡萊佛士學院畢業的郭鶴年決定自主創業。
1947年,年僅24歲的他以3萬多美元起家,在新加坡成立了力克務公司,經營商務、船務經紀、雜貨業等。
1948年,郭鶴年的父親郭欽鑒去世。在母親鄭格如的建議下,郭家第二代把家族資產聯合起來,
於一年後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25歲的郭鶴年被推舉為董事主席,開始領航郭氏企業這艘商業巨輪。
低調、優雅、樸實,是外界對郭鶴年的一致評價
郭鶴年很快便顯露出過人的眼界。當時馬來西亞沒有一家煉糖廠,通過本地市場調查和到國外考察,郭鶴年發現了這塊巨大的商業蛋糕。
想到就做,這是郭鶴年的性格。他配合馬來亞聯邦土地發展局在靠近檳榔嶼的北海,創立了馬來西亞第一所煉糖廠——馬來西亞製糖公司。
時值20世紀50年代末,郭鶴年孤注一擲,將郭氏家族全部資金投入到煉糖業。
到上世紀70年代初,郭氏企業成功控制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80%的糖業市場,並通過與印度尼西亞首富林紹良合作,將業務擴展到印度尼西亞。
鼎盛時期,郭氏企業控制了國際市場上每年食糖貿易總量的1/10。1976年,郭鶴年發動了一場倒置收購行動,將玻璃市種植變為郭氏的商業艦隊,馬來西亞糖廠成為玻璃市種植的子公司。
糖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為郭氏企業積澱了厚重的商業底氣。一位長期從事郭鶴年商道研究的華裔學者在一篇文章中分析說,
郭鶴年是個運籌帷幄的商人,他看似不精於侃談,這恰恰是他商道里的大成之道。
他遇事果敢,深謀遠慮,說得少、做的多,是個執行力很強的企業家。
正如這位學者所言,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具有超強執行力的郭鶴年利用在糖業上積累的資本,
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之勢多元化發展,分散投資種植業、銀行業、地產業、航運業、保險業、酒店業等領域。
從白糖、酒店、房地產、船務、礦產、保險、銀行、傳媒到糧油,日積月累,後積薄發,郭鶴年不但建立起龐大的商業王國,
更讓這個王國持續向上。
「在商界,他從不張狂,看似沉默不語,卻往往在整個布局完成後讓人恍然大悟,當別人舉手稱道時,市場先機已逝。
他當年在新山生活和創業的事業夥伴及至後輩企業家,都一致這麼認為。
在他們看來,郭鶴年是個無法超越的人。這種無法超越不單單是物質財富的多少,還包括了一個企業家精神層面的富有。
但在郭鶴年看來,自己和家族取得的巨大成功,是父親郭欽鑒早年身體力行的結果。
父親是一位商人,諸如商業道德、誠實、一言九鼎等,是他經常提到的詞彙,這些都對我們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郭鶴年曾在一次演說中如是說。
的確,家族企業的品質傳承,郭氏企業是個典範。許多新山商界元老十分認同郭鶴年的觀點,直到現在,
在新山市惹蘭亞相還有一條街叫「郭欽鑒路」呢。
甚至在許多老一輩新山人心裡,郭鶴年還住在新山,因為這裡是他生命的根。
2012年12月,郭鶴年榮獲中國中央電視台 年度經濟人物「終身成就獎」
獅城舞彩練
有人說,郭鶴年一直住在新加坡。這種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因為他人生和事業中的幾次重要轉折和飛躍,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新山只隔著一道淺淺的海峽,青年郭鶴年在這裡創辦了力克務公司。
但其在獅城新加坡真正大手筆的商業之舞,應該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
在馬來西亞獲得巨大成功後,他立即將商業基地轉移到新加坡。
在這裡,他投入巨資,揭開了後來被稱為「亞洲最大的酒店集團」——香格里拉酒店的蓋頭。
當時,郭鶴年注意到旅遊業將大有可為,而酒店業與旅遊業息息相關。
1971年,他在新加坡創建了第一間豪華酒店,取名「香格里拉」。
極富浪漫色彩的名字,超一流的管理服務水平,使香格里拉酒店一鳴驚人,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客人,獲取了豐厚的利潤。
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坐落於占地15英畝茂盛的植物園之中,位於新加坡最繁華的烏節商圈,信步可達烏節路休閒與購物區。
這裡是獨一無二的都市熱帶綠洲,繁華中獨享幽靜,新加坡的心臟——總統府就坐落在這條路上。
有人說,正是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香格里拉」的輝煌。酒店建成後,連續多年被評為亞洲地區和世界上最豪華的酒店之一,
新加坡「香格里拉」版本也因此被譽為香格里拉式優質服務的「發源地」和「孵化器」。
像當年糖業商戰一樣,定位於高級酒店的香格里拉大酒店一戰成名。郭鶴年趁熱打鐵,開始在新馬泰布局。
漸漸地,「香格里拉」被認為是高級、奢華、與眾不同的象徵。
所以,在郭鶴年後來創辦的酒店中,只有最高檔次的五星級賓館才能命名為「香格里拉」。
但鮮有人知的是,郭鶴年創辦的香格里拉酒店原本並不打算叫「香格里拉」。
關於它的由來,著名華人傳記作家畢亞軍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講過一個有趣的段子。
那是郭鶴年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正合資建設酒店期間。一天,一位法國朋友問他,你做酒店,
想好叫什麼名字了嗎 ? 郭鶴年說自己已經想好,並且把想好的名字告訴了對方。
這位朋友聽了他想出的名字以後,毫不客氣地回了一句:笨蛋。郭鶴年聽了吞了一口氣,徵求意見地問他:
「假如你是我的話,你會取什麼名字?」
那位法國朋友想了想說:「香格里拉吧。」香格里拉的名稱來自詹姆士 ? 希爾頓的小說《失落的地平線》里。
郭鶴年發自內心地認為這個名字很好。於是,「香格里拉」這個全新的酒店品牌誕生了。
在郭鶴年的悉心培植下,香格里拉酒店很快成為一個跨國性的酒店網絡,成為亞洲地區最大的豪華酒店集團,
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香港、柬埔寨、印度、緬甸、菲律賓、卡達和斯里蘭卡,被視為世界最佳的酒店管理集團,
也是華人社會唯一得到世界頂級認同的酒店品牌。
至此,繼「亞洲糖王」美譽之後,郭鶴年又贏得了「酒店大王」的殊榮。特別是2015年11月7日下午,
全球矚目的「習馬會」在這裡舉行,使「香格里拉」再次譽播世界。
香格里拉,是靜臥在中國西藏群山中的「世外桃源」。這裡群山環抱,遠離塵囂,美景如畫。
在郭鶴年心中,他構建的「香格里拉」就是這樣一個幽雅的心靈居所,他希望這裡能成為所有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在這裡,可以不受干擾地卸下所有負擔,盡享生活的靜謐與美好。就像他的低調處世原則一樣,不論他現在多麼知名,
他還是像隱士一樣希望不受外界名譽受累,執意把自己隱於媒體的聚焦之外。
這一點,記者在新加坡尋訪時得到了進一步驗證。
新加坡媒體人,幾乎很少有人面訪過郭鶴年。「想面訪郭鶴年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出席重大的商務活動,郭鶴年的身邊也鮮有記者。
一位新加坡的老報人告訴記者,他做記者20多年,只是遠遠地看過郭鶴年幾次。
但這種低調,並不影響媒體對郭鶴年的贊評,反倒吸引了越來越多媒體的關注。
據報道,僅近十年來,至少有數百篇關於郭鶴年的長篇報道被各路記者發表在報刊和網站上,幾乎每一篇都是滿滿的正能量。
郭鶴年與新加坡淵源深厚。在許多獅城企業家心裡,他就是新加坡人,而且還是獅城的商界領袖。
他在這裡開始創業,又在這裡開啟了事業的華章。
甚至可以說,他龐大的商業帝國就是在這裡奠基的。數十年來,他直接參與了新加坡的社會變革和發展進步,是新加坡財富和智慧的化身。
由於他的社會貢獻,新加坡政府曾頒獎給他,當地一家主流媒體更是把「新加坡著名企業家」的榮譽獎牌授給了他。
郭鶴年是公益事業的積極倡導者
記得20多年前,郭鶴年在接受香港《大公報》記者採訪時曾說:「我的心分成兩瓣 , 一瓣是愛我生長的國家馬來西亞,
一瓣是愛我父母生長的家鄉中國。」
如今,94歲高齡的郭鶴年依然不忘這份責任與使命,為他的國家和祖籍國,奉獻著自己那顆拳拳赤子之心。
這些年,他的身份隨著事業履痕而不停的變換,他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融入到了所投資的那一片片土地,
他人在哪裡,哪裡就是他的心靈居所。他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豪,更是一座精神豐碑,深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150515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