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你必須掌握的六大能力

1

隨著工具越來越多樣化,肢體的功能就被逐步的外包出去了,比如汽車是我們腿的延伸,手機就是我們感官的延伸。我們以前覺得,大腦的功能應該不會被延伸吧,工具是沒有辦法代替我們思考的,這麼想大體上是沒錯。但是,大腦也分左右腦,現在人工智慧就是逐步在代替我們的左腦。

那我們剩下什麼了,就只剩下那個善於想像,善於創造,善於圖像化思維的右腦了,於是右腦的開發程度就變成了未來一個人真正競爭力的重要抓手。

著名的未來學家,趨勢專家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中預言:我們已經從左腦時代轉向了右腦時代。

2

轉向右腦思維的三大推動力:

第一,物質財富的極大充裕。就是說我們現在基本已經走過物質匱乏的時代了。

第二,亞洲的崛起,大量的知識型業務都在被外包。

第三,人工智慧的發展。任何的需要記憶的邏輯性工作,電腦都比我們做的更好。

這三種力量讓左腦思維變得越來越不重要,我們必須要學會用右腦思考,那就必須要清楚的回答三個問題。

第一個,你做的工作是不是外包人員比你的成本會更低,這個外包人員可能不是你周邊的人,可能是另一個國家競爭者。

第二個,在未來,你的工作電腦是不是會比你做的更好更快,你是不是在和電腦在搶工作。

第三個,在這麼一個不追求實用性的時代,你提供的服務是不是超越了實用需求,能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用戶在享用你的服務時,能不能激起一個場景想像。

3

為了更好的迎接這種趨勢,未來人才最需要的六大能力,叫做三感三力,三種感覺和三種力量。三感是指設計感,娛樂感,意義感。三力是指故事力,交響力和共情力。

第一種,設計感。

這裡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做設計師,設計其實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要求你有很高的審美標準,去不斷的追求新穎和美感。一個商品能提升的價值空間就是設計感。每增加1%的設計投入,公司的銷量和利潤就會平均增加4%。

即使你的蘋果6還好好的,但是7出來的時候你還是想要迫不及待的換個新的,你是為它新加的功能買單嗎?肯定不是,蘋果手機的所有功能平時我們用到的連20分之1都不到,其實就是為了好看,為了新穎,為了漂亮。寶馬的設計總監就說,我們生產的根本不是汽車,是一件藝術品;福特公司也宣稱,現在的福特汽車馬力早已經讓位給風格,用戶就是為設計買單的。

審美,就是靠直覺提取優化信息的能力,人的這種能力是機器取代不了的。那怎麼鍛鍊這種設計感呢,唯一的提升辦法就是多看,多參觀創意博物館,多看設計雜誌,多觀察生活。

第二種娛樂感

你如果不懂幽默,那你的人際關係可能就不是特別好,如果你的服務里沒有娛樂感,那你的用戶可能就不會買帳。

印度就有個組織,裡面的成員每天早上起來練習大笑,就是沒有任何理由的笑一會,看起來很怪異吧,但笑完之後,他們說一整天都心情很好,而且精力充沛,笑的作用和瑜伽、和冥想是一樣的,就是把腦袋放空,讓大腦減輕壓力。

第三種是意義感。

意義感其實就是自我實現。在未來,意義感會變得更為重要,所有有才能的人都會追求自我實現,要追求自我價值的最大化。所以,學會把自己做的事情嫁接到一個很偉大的目標上就很重要。

一般人唱歌要麼是喜歡,要麼是賺錢,但是鄧紫棋唱歌就不一樣,她是信基督教,她給自己的定位是,我是替上帝把歌神帶給大家。

第四個是故事力。

故事是幫助大腦思考的工具。通過講故事,我們把信息轉換成大腦更容易接受的形式。

故事思維就是用故事把事實包裝起來,把個人情感融入進去。你首先要知道哪些故事能打動你自己,然後找到其中也能打動別人的故事。尋找故事和講述故事的過程,本身就是培養大腦利用故事進行思考的過程。

故事是把信息置於一個場景當中,讓信息具有一種情感衝擊力。這一點在商業上也越來越受重視。

假設你面前有2種酒,這2種酒的價格,口味,包裝都差不多,其中第一瓶用了很多形容詞來做推銷,這個酒好喝,味道甜,質量好,送出去有面子,說了一大堆形容詞。第二種就講了一個故事。說釀造這個酒的是一對偏遠農村的2姐妹,他們家祖祖輩輩都是釀酒的,有一天他們的酒廠著了大火,他們的父親拚死衝進火海拿出來了一個秘方,不幸的是他們的父親也燒成了重傷,最後臨終前父親把這個秘方託付給他們,希望他們把祖傳的事業繼承下去。為了紀念父親,他們打算每賣出去一瓶酒就從裡面抽出一筆錢以父親的名義捐給希望小學,目前已經累積捐錢了100多萬,幫助了3000多名失學兒童。如果你買這瓶酒,就會有更多的孩子會得到幫助。這個故事明顯是瞎編的,但是他就是具有故事力,能調動人的情緒,現在同樣2瓶酒放在面前讓你選,你很可能就會選後面這個講了故事的。

怎麼煉成講故事的本領呢,你可以寫迷你小說,經常練習寫一100字左右的超短小說。有人物,有關係,有鋪墊,有轉折,你可以隨心所欲的編故事。

你講述親身經歷的故事有以下好處:

01,經歷是人類情感的原始碼。講述親身經歷能讓你由內而外講述一個故事,非常自然地和別人實現情感交流。

02,講述親身經歷有一個好處,就是沒有記憶負擔。因為你很熟悉所有細節,也能夠回答聽眾拋出的各種問題。

對聽眾來說,一個故事近似於一次親身體驗,即便這種體驗是間接得到的。你越繪聲繪色,加入細節和感受,聽的人越像是親身經歷了一樣。

我們平時接觸的信息,有人情味的是不多的。加入了你的親身經歷和情感,就在這些信息中增加了人情味兒,無形中會拉近你和聽眾的距離。

所以你在與人溝通的時候要用自己身上的真實案例去講故事。像看小說一樣把對方帶入那個場景中,讓對方面對和你一樣的情境,產生和你共鳴。

華盛頓郵報刊登過一則新聞,有一艘遊輪在海上遇難了,幸好上面的船員都被救了下來,回來之後船長開了一個新聞發布會,表達了對救援者的感謝。然後在最後的部分,這個船長提了一句,他最擔心的是自己的寵物狗,他可以想像那隻狗在海上無助的漂流是啥樣子。結果船長這一番描述打動了好多人,大家都開始給他捐款要求救援。最後的結果是改變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練習區,搜索了5000多公里的海域,動用了好多架運輸機,把那隻狗給找到了。整個過程花了25萬美元。

人們有一種心理叫做移情望遠鏡,就是關心一個人要比關心一堆人要容易。

這就啟發我們在解釋你的觀點的時候,儘量不要用抽象的觀念,而是用和自己有關,與身邊朋友有關或是至少和一個人有關的真實案例,把你的談話對象帶入那個場景裡面,讓對方感同身受。

會講故事對一家公司或個人來說很重要。這個時代,只做好產品是不夠的,還要會傳播,會用別人容易記住的方式傳播。

能講一個好故事就容易被人記住。企業上市、宣傳策劃、塑造品牌,都需要講好故事。現在的企業家一定程度上也是小說家。

你會記住馬雲、馬化騰、喬布斯,不是因為你了解阿里巴巴、騰訊、蘋果的經營狀況,而是因為他們的故事。他們都是很會做事的人,他們也是很會講故事的人。

只會做事的人,永遠打不過既會做事,又會講故事的人。

情感是故事最重要的元素。所有的故事都有相同的元素:人物、情節、環境、矛盾、解決,講一個好故事離不開這些元素,但只是把這些元素羅列出來打動不了人。

講故事要把情感和交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故事元素放在第一位。

一個會講故事的人,會懂得利用自身的情緒影響別人的情緒,懂得激發情感共鳴。一個人掌握了講故事的技巧,就有了溝通說服、打動別人的能力。

第五點是交響力。

其實就是指的系統性的思維,能把看似無法匹配的因素組合起來的能力,真正的創新全都是跨領域出現。那怎麼練習這種跨界思維呢,最好的辦法是練習比喻,把它轉化成一個你熟悉的東西。

第六點是共情力,和別人產生共鳴。我們人的情感是機器永遠沒有辦法替代的。

你女朋友不開心了,開始給你抱怨遇到的麻煩,其實女孩這時候哪是向你尋求幫助哦,她只是想表達情緒。所以你根本不需要說什麼對策,你也要表現的不高興,和她一個狀態,注意聽她說。然後等她說完了,她知道你也感受到他的情緒了,再說點開心的事情,把話題引到好玩的事情上。這樣對方才會覺的你懂她。

所以去體會別人的情緒,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去感知別人,和對方達到一個情緒和思想頻率。這個是未來人才所必備的一個能力,他可能比理智思考還要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147703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