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已久的同志婚姻合法化,近來朝野立委連署提案、通過門檻,
婚姻平權看似只剩最後一哩路,但同婚也只是跨出的第一步,
社會中大大小小隱形的歧視依然存在。
本(14)屆台灣同志大遊行主辦單位以
「打破假友善」為題,整理出九大經典語錄,
「我不反對同性戀,我的孩子不是就好」、
「女女我可以,男男我不行」
等生活周遭隱含歧視心態的言論,呼籲社會正視。
發言人小白表示,現行校園為保障性別弱勢,
的確會阻止歧視行為,
但如果對LGBT缺乏更深層的認識,
往往導致人們對LGBT的歧視更加隱晦,
例如「我尊重你,但你不要來靠近我」等想法,
使得社會中的「友善」成為一種虛假氛圍。
1.我不反對同性戀,我的孩子不是就好。
2.女女我可以,男男我不行。
3.同性戀沒問題,但我不能接受娘娘腔。
4.我覺得變性人很勇敢,但還是別讓小孩接觸,小孩子不懂。
5.既然妳可以喜歡男生,就不要去跟女生在一起了吧?
6.無性戀就是沒感受過性的美好,真的好可憐。
7.得愛滋就好好保重不要出門,否則對別人來說很危險。
8.我想說你坐輪椅不能發生關係,所以才沒有跟你分享A片。
9.做自己是很好,但女生還是要保守一點。
2011年新北市發生鷺江國中學生,因被同儕取笑「娘娘腔」輕生墜樓身亡事件,
而發生的時間點,就在當屆同志大遊行結束隔日,令人唏噓。
遊行雖然行之有年,但類似案例不斷凸顯社會對各種性取向族群的壓迫,從未減少。
「往事是一把利刃,每每想起總會懊悔不已…」長期關注性平、同志教育、
廢死議題的鷺江國小教師翁麗淑,今年首度站上同志遊行主舞台,
向當年可能做錯事、不在遊行現場的孩子對話,
翁麗淑拿出手稿說道:
「孩子你確實做了不對的事,但是我了解你的軟弱,如果當年有人告訴你,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多元而且美麗,如果有力量支持你,
你會勇敢的站到另外一邊抵抗那個無知的你…」
翁麗淑的字句溫柔,
卻也流露同志教育沒能在校園落實的悔恨隱隱作痛,
翁批評,12年國教的課綱將「性平」教育分散在各課程領域,
但若要實踐同志教育,應該重新審視議題,將性別平等獨立出來。
鷺江國小教師翁麗淑,柔情地和當年可能做錯事的學生喊話,並期待性平教育落實。
性平教育不能等,同志的老年照護也需要被看見。
長照2.0服務11月起開始試辦,
預計成立三百億元基金推動,不過全台共計2,528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中,
目前沒有專為老年同志設計的機構。
「你不會希望你老了之後還要進入另一個櫃子。」
政大社工所教授王增勇指出,台灣同志占人口比例約1/20,
全台至少需要400個據點能為老年同志服務。
「我們也希望以後當我們老了,居家服務員照顧時,
我們不用擔心
我放的Gay片會不會被他/她看到了,我會不好意思。」
王增勇認為長照服務、長照機構將成為老年同志踏入另一社群,
需再重新適應的重要場所,
且需獲得醫護人員的尊重和理解,「不要以為霸凌只有你小的時候才有,」
凱道前,王增勇呼籲政府建構的長照機製得看見同志的存在。
對「假友善」
三個字感同身受的還有精神障礙者、
愛滋感染者,以及原住民族群。
台灣酷兒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胡勝翔指出,過去同志運動在去疾病化的過程中,
忽略原本就擁有精神障礙身分的性少數族群,因此曾在歷年同志遊行中,
聽見同志排擠精障者的言論。
胡勝翔說,
在精障和同志兩大族群夾縫中求生存的精障性少數認為,
所謂的社會友善並不存在,因為精障族對其畏懼、同志對其排斥。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表示,
原住民族與同志之間的共通點就是在同儕及社會的壓力底下,
不敢承認自己的身分,且活在一個「你已經很好了,
為什麼還要這麼多權益」的社會假友善氛圍中,
例如常聽見:「你們有補助了,還要自治,很貪心欸」
如同社會部分人士也會告訴同志:「讓你們可以自由戀愛了,你們還要結婚」一般。
原陣青說,台灣原住民文化一再被消費,種種的事件凸顯原住民在社會上,
依舊是被特異化的族群。
儘管上街抗爭這社會呈現出的假友善,但平權議題,
不論同志還是原住民尚有漫漫長路要走。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