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窮精窮越精越窮,憨厚憨厚越憨越厚!初次聽到這句話是從一次報告會上,某位樸實的女企業家提到的。善良的她創業之初便是源於對某位老人的同情,當她看到老人將滿園的山楂樹砍掉時,上面那些紅紅的山楂讓她心疼的不得了。於是,她未加考慮便買下老農的所有山楂,老農一聽當時就要給她下跪。付了定金留下地址之後,她便走了。同時,忙於其它事情的她將此事忘的一干二淨。沒想到幾日後,四輛載著滿滿紅山楂的拖拉機開到了她樓下小區裡。她猛然想起關於老農及山楂的事。關鍵那時的她剛下崗,根本沒有多餘的錢付給老農,但話已出口,即使沒錢也要想辦法。她四處借錢,終於湊齊了那些山楂的錢。以後的事便是苦惱的事,愁人的事,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事。買下這些扔了別人都不會要的破爛玩意兒之後,家人都說她瘋了,親戚朋友都說她傻了。她不服氣,傻勁一上來,偏要用這些破爛玩意做出點事來,於是經過無數次的反複試驗、她做出了人人皆知、人人愛吃的糖葫蘆。如今,她的糖葫蘆走遍全國。
在善心成就了她的事業背後,也有那份憨憨的勁。涉足水餃生意也是因為她想讓部隊裡那些不會包水餃的戰士們在寒冬臘月吃上一盤熱氣騰騰的水餃。如今,她的水餃事業如同她的糖葫蘆一樣,做的很大。而她本人,常年擁軍,做善事,做公益。也許,這便是大捨大得吧。
一直以來我們都希望自己越來越精明,而對於憨厚卻不屑一顧。都說生意人要精明,不然混不下去。其實未必,縱觀很多成功人士,他們之所以敢得輝煌業績並不是因為他們精明,更多的是憨厚、信念和執著。
精明的人往往忘記了高貴的頭顱也是由雙腳來帶動的,他們太自負太依賴於自己的思想,往往因此忽略了其他的因素,比如行動,比如他人。有首耳熟能詳的老歌叫「傻瓜力量大」,適當的「傻」如同恰到好處的「自卑」,那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智慧。
無數次商場上的起起落落,似乎都證明了這個樸素的真理:很多人,他們有著最聰明的頭腦,有著最敏銳的商業嗅覺,一拍腦子,點子就來……但是,有了這些素質的人,卻往往不是最後的成功者。
《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事上之悟,事事悟,時時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極至也。大智若愚就是本來擁有最高的智慧,卻好像沒有智慧,接近於木訥,接近於愚。
智慧如果過於外露,仍然稱不上高級的智慧,「聰明反被聰明誤」,「多智則謀」,一個人過分地精於算計反而會被人算計。其實精明本不是壞東西,但它可能會壞事,必須通過實踐把這種精明轉變成智慧,因為智慧而促進實踐,在智慧的基礎上行動,才能夠事半功倍。
電影《阿甘正傳》裡的阿甘智商只有75 ,進小學都困難,但是,他幾乎無所不成功:長跑、打桌球、捕蝦,甚至愛情,最後,他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而比他聰明的同學、戰友卻活得併不成功,這是對聰明的一種嘲弄。他常愛說:「我媽媽說,要將上帝給你的恩賜發揮到極限。」 他的成功源於他不懂得計算輸贏得失、簡單堅持、認真地做、傻傻地執行。
聰明人遇到問題總是怨公司、罵上司,算計著要有一分收穫才肯一分耕耘,沒多少收穫便不肯耕耘。每個決策,每個命令,都要看自己有多少得益,有多少損失,如果不划算,便「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殊不知很多事情前期是十分耕耘,三分收穫,後期才是三分耕耘,十分收穫。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