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歐巴馬出席美國2012年國家年度教師頒獎典禮,被評為年度教師的麗貝卡是伯班克中學一名七年級英語教師
興趣不是最好的老師——致家長們的信
文| 韓禕(中美教育專欄作家)

家長們好!
2014年曾參加一個母校北京大學獎學金的頒獎儀式,之後和獲獎的本科學生座談。這些孩子們是最高學府選拔出來的獲獎生,可以說是優中之優,但是他們依然要面臨許多挑戰。比如,本來對學科非常熱愛,在本科一年級「更高深」的學習中,突然感到曾經的學業夢想似乎要坍塌了。再比如,大二可能有機會選擇進實驗室了,到底該怎樣選擇呢?
作為曾經的科學家,我給他們的一個最重要的建議是: 興趣固然重要,但是比興趣更重要的,是「堅持」。比如大一時,突然要適應最高學府的高水平學習還有智力競爭(很多同學都是省狀元或省里前幾名喲),知識量是如此之大,難度是如此之高,曾經熱愛的學科可能也會變得不再那麼「楚楚動人」了。這完全是正常的。在真正投身科研之前,許多知識就像散落的珠子,沒有連成一串項鍊,看不出它們未來的用途,不能完全欣賞到它們的美。這個時候,學習可能不免會顯得枯燥乏味,所以「堅持」特別重要。堅持度過「山重水複疑無路」的階段,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關於選專業,我的建議是這樣的——當然應該首選有興趣的、自己擅長的專業。但是萬一沒有選到自己心愛的專業,也沒有什麼可怕的。要記住一點:當你入門之後,所有的學科都是有意思的,我們人類的求知慾都會引領我們找到家。但是反過來,如果你看到表面的一點點枯燥就倒下了,不能投入進去,在門外晃,那麼所有的學科都是沒有什麼意思的。
這樣的挑戰實際上充斥著孩子們成長的各個階段。家長們大概知道,當我接受你們的孩子進培訓營的時候,只有約一半的學生是真正會學習的,是按照現在的軌跡走下去有希望成為人才的。我稱這些學生為「幸福的學生」,因為他們已經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另一半同學是在門外晃的,不知晃了多少年了。他們看到那些真正學進去的同學,心裡既羨慕又自卑,可就是邁不動腿。我把這些學生稱為「不幸的學生」。短期的「不幸」是:每天十幾小時的學習他們無法享受,他們的內心找不到自己,成績不理想,自信建立不起來,壓力很大。長期的「不幸」在於:他們如果按照現在的軌跡不糾偏地走下去,將與人才無緣。為什麼呢?是因為我能看出他們的智力不行嗎?不是。我反覆和家長們說過,當一個孩子沒有盡力,我們根本摸不到他們的智力邊界,也就是說,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們各方面的智力水平如何。我之所以斷定他們如果不脫胎換骨就與人才無緣,是因為他們的意志和紀律性是如此的薄弱,或者說沒有多少毅力。
我是認為三百六十行里行行出狀元的。比如我的保潔阿姨,一學習就頭痛,只勉強學到了初中畢業。但是她做保潔工作、客戶交流做得很好,客戶源源不斷,她絕對是個人才。但是這些「不幸的同學」,如果他們未來以現在的這種毅力水平走入人生,他們不管從事對智力要求多麼低的行業,都不可能成為人才,最多只能成為自食其力的普通人。原因很簡單,但凡是個人才,工作中終歸要面對一些挑戰,克服一些困難。哪一行都不像打遊戲似的,只要有興趣引領,越玩成績越好。從第三產業到科學家到政府官員,各行各業無一例外地都會考驗他們的毅力!

但是我們的家長們真的那麼關注孩子們的毅力嗎?沒有,我們更多地在關注他們的成績!當他們成績不理想,我們著急上火, 我們睡不著覺,我們太想幫助孩子了。可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幫助他們,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癥結在哪裡,我們經常搞不清教育上的因和果。
我知道我們的家長是衝著韓老師把孩子送來的,謝謝家長們的信任。如果說韓老師對孩子負責任,韓老師真的懂教育,我先要問問大家:大自然把孩子交到我們手裡十幾年了,如果今天他沒有成為一個有毅力的孩子,我們是不是應該挑戰我們過去的一貫做法?是不是十幾年來我們的做法偏離了教育的真諦,甚至有時完全跑錯了方向?我看到聽到我們的家長在反思,謝謝大家的配合。今天我有緣分接受你們的孩子,我非常想幫助你們讓一些孩子脫胎換骨。但是他們十幾歲了,我才見到他們。我每周和他們在一起三個小時,還有英語文化課的進度。您覺得我想幫他們,我該怎麼辦呢?我必須要依靠你們,也應該依靠你們。如果個別時候我不得不放棄,我放棄的不是孩子們,是家長。如果家長不放棄,我不會放棄。
我們是多麼愛孩子,孩子帶給我們多少快樂,根本不用我來說。但是世間有不需代價的快樂嗎?沒有。我們的代價就是我們對他們的責任。完成這個責任是非常有難度的,考驗我們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我也是個家長,我和大家一樣。我們不要站在一邊不腰疼地批評孩子沒有毅力。孩子有孩子要面臨的挑戰,家長有家長要面臨的考驗。必須要承認,毅力和智力一樣不免有天生的成分,我們都應該有這樣的常識。雖然現在世界上很多生命科學家在忙著找「性格」基因,但是在這方面科學絕對是滯後於人類常識的,所以別指望科學能在這方面引領我們。從古代開始,人類就知道「勤能補拙,笨鳥先飛」,毅力上也一樣。如果您認為孩子沒有像某些孩子那樣天生就很有毅力,您只能比那些孩子的家長要做更多的功課,否則他們把自己智力潛能開發出來的夢想就將永遠停留在夢想階段。如果您說,那些家長是我的榜樣,可是我真的做不到他們那樣,那麼我們就只能接受孩子們的表現差強人意。
現在大家都痛恨中國的應試教育,很多家長們想把孩子送到世界先進國家,比如美國,去學習。的確美國教育有先進的一面,我的培訓營也在把美國教育中的精華傳給孩子們。但是美國就培養出很多具有毅力的人才了嗎?也沒有。如果你真的了解美國的教育,你會知道:相對於中國,美國給予天才孩子們更好的環境,但是普通孩子呢,沒有開發出潛力的孩子大把。事實上,美國的教育界最近在反思,毅力(Grit)這個詞突然成了久違的時髦詞。近年來美國甚至還有一個獲獎的教育學研究——一位教育學專家的研究小組調查了很多企業高管,發現他們最關鍵的成功秘訣——既不是高智商,也不是高情商,而是「毅力」!我說這個發現真是毫無新意。沒有毅力,當然什麼都是空的!這是幾千年人類文明應該帶給我們的常識。這種常識難道需要科學研究才能發現嗎?!我們難道要靠著這種教育學的數據引導教育嗎?! 教育學研究是不是該把資源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啊?!
過去的幾十年,不是一個短時間啊,美國的教育界總體來說很少強調「毅力」,多多強調的就是「興趣」二字,課程當然也是在這種思想主導下設計的。但是強調興趣的教育者應該意識到:如果有毅力,興趣其實是可以建立的。而沒有毅力,就算孩子開始有興趣,遇到困難後也會失掉興趣的。美國過分強調興趣的結果是什麼呢?首先,一般學生對抽象的學科,比如理工科,普遍比較懼怕。這個直接導致了學生的理工科基礎相對薄弱,這方面人才青黃不接,供不應求,靠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移民提供。只不過美國財大氣粗,把全世界很多優秀理工科人才吸引過去了,才沒有顯出捉襟見肘的窘態。這方面美國教育界近年來一直在反思,但是在全國範圍內,他們至今好像還沒有什麼顯著的進步。比學科落後更可怕的是某些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狀態,他們應對挑戰和壓力的能力實在太低。美國高中學生患抑鬱症,甚至因抑鬱而自殺的事件現在已經多到令大家擔憂的程度。

但是美國的主流家庭總體來說還是有些好辦法的。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們從小立下很明確的規矩,很堅持原則,不溺愛。孩子到了十幾歲,很多孩子不管家裡多麼富有,都要利用暑假的時間打工掙錢。家長們把最後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他們遇到天生意志特別薄弱的孩子,所有的正面努力都失敗,甚至打工也教育不了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把最後的話語權拿出來:「你如果再不努力,我們要求你自食其力。拿現在的學歷出去找工作,你自己看看你能掙什麼樣的薪水,過什麼樣的生活。」這是美國教育的精華。今天我也得負責任地把它傳遞給家長們。希望我們不要走到那一步,畢竟那是不理想的,有風險的。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國內的大多數家長遇到類似的挑戰(可能甚至我們的孩子天生不是那麼沒有毅力的),還總想著花大錢把孩子送到先進國家去「見識」。見識固然好,問題是具體見識什麼呢?我問過家長們,很多家長完全答不上來。他們告訴我:不清楚,反正見識見識唄,見識總是有好處的。
我要清晰地告訴大家,最有機會"見識」和進步的機會,其實是在家長自己手裡! 過去的十幾年,我和您沒有機會相識,我沒有機會告訴您。但是今天,我還會清晰地告訴您另一點:初中是寶貴的糾偏機會,孩子一天一天在成型,我們的時間一天一天在流逝。我們需要抓住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寶貴機會。如果過去的十幾年,您不知喪失了多少話語權,趕緊學著收回來。如果您曾經一味地尊重孩子的所有選擇,以為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理解您的境遇,但是我更希望您早日從那些誤區走出來。興趣和老師都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才是!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最重要的老師,其他的都排在後面。
那麼我們該怎樣幫助孩子們培養毅力呢?先和大家分享一段我和孩子們的對話吧。我問孩子們一個問題,要求他們誠實而沒有壓力地在心裡對自己回答,不用分享答案。這個問題便是:「一個盤子裡擺滿了食品,有你喜歡的,有你討厭的,要求你最終要吃完。你是先吃喜歡的,還是討厭的?」孩子們面面相覷,露出神秘的表情,我知道他們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然後我告訴他們:「先吃討厭的食品的同學,祝賀你們,因為你們天生具備成為人才的一個重要特質——『延遲享受』。先吃喜歡的食品的同學,我也祝賀你們,你們即將有機會跟著老師學習如何延遲享受,進而有機會成為人才!」
的確,培養毅力的一個初級練習,就是「時間管理」和「延遲享受」。今天離期末還有九周半時間,配合著這次談話,培訓營將開展一項活動,姑且就起名叫「九里半」吧。這是一項以家庭為單位的活動,要求孩子每天把課餘時間進行規劃,把所有學習和玩耍的時間都規划進去。我將把營員分成兩組,每周發布一些硬指標來進行競賽,考察我們管理時間的成效。活動結束的時候,我們允許孩子們好好地享受一下勝利成果,獎勵一下自己。請家長和孩子們加油吧!
預祝大家成功!

後記:
這封信的第一個版本是上學期用郵件發給培訓營家長們的。我選用了比較尖銳的行文風格,因為我希望觸動我們的家長們,給大家一個全新的思考角度。結果比我當初預料的還要好得多!用家長們的話來說,「這封信當即引起了強震」!很多家庭里是媽媽先讀的郵件,然後把爸爸也請來了,全家坐下來,把這封信反反覆復讀了很多遍。家長和孩子就這個話題做了討論。接著,家長們在培訓營的微信群里熱烈地發言討論、反思自己過去十幾年來作家長的心路歷程。家長們的勇氣令我非常感動。大家的自省能力也讓我敬佩。我對家長和孩子們充滿了信心!果然,九周半以後,在「九里半「活動結束的時候,不僅僅是英語,孩子們的各科學習都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為營員們感到無比的驕傲自豪!
臨近期末的時候,北京的學校有一個特殊的假期。我們的歷史課程正好提到古代的一個集市街景。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提出去南鑼古巷玩一次。我也覺得他們可以享受一下勝利成果啦。可是後來,他們自己又主動決定,他們要延遲享受,把這次出行推遲到期末考試以後。Yes!孩子們真了不起!
這個學期,我還是不停地收到家長們的反饋——「孩子自己知道要努力了,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呢」,「學校老師反映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學習上主動多了」,「老師專門打電話來表揚孩子了」……這樣的反饋比比皆是。整個培訓營都好開心哪!
最後我想說,如果一個教育者只是傳授知識,然後用考試來篩選他們,那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教育者過分強調興趣,那是一種溺愛,也不是真正的教育。孩子們需要被激勵,應對挑戰,然後取得進步,建立自信,獲得正能量,再去建立更高的目標,應對更高的挑戰……周而復始,從而建立一個良性的循環——這叫做喚醒孩子的內心動力。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選自韓博士談中美教育的博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9898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