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不得不提的一樣食物是「餃子」。在中國有句著名的俗語--「好吃不如餃子」。既可當主食、又可當下酒菜、還可以當夜宵的全能型食品--餃子,歷來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喜愛。
今天,侃哥就要和大家說道說道,這「餃子」到底怎麼翻譯成英語。有同學會說,這有什麼好說的,教科書里早有了標準答案--dumpling。沒錯,這個單詞是大家最為熟悉的關於「餃子」的英文說法。但是,教科書...你能全信嗎?本著質疑權威的精神,侃哥特地查了一下國際版「維基百科」:
Dumplings are a food that consists of small pieces of dough either wrapped around a filling (as in ravioli or wontons) or incorporating other ingredients (as in gnocchi). The dough can be based on bread, flour, or potatoes, and may be filled with fish, meat, sweets, or vegetables.
「餃子是由小塊兒的生麵糰,或裡面填入餡料(像是ravioli或wontons里的餡兒),或與其他食物材料混合(比如gnocchi里的餡兒)。這塊生麵糰可以用麵包、麵粉或土豆製成,裡面可以填入魚肉、其他肉類、糖類或蔬菜。
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dumpling應該是一個「集大成」的概念:原則上,任何「麵皮裹餡兒」的食物都可以叫「dumpling」。比如:包裹蔬菜和魚肉的土豆麵糰。所以,你用dumpling來表示中國特有的「餃子」,未免太過牽強。
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在介紹她的新書《魚翅與花椒》(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時,有一段關於中國「餃子」的描述:
「In North China, everyone eats 「餃子」. Families will make a dough and wrap it around pork and cabbage, and boil, then serve them with vinegar and soy sauce. You can wrap them in the shape of an old silver ingot(元寶).」
「中國北方過年,人人都要吃餃子。家家戶戶都要包白菜豬肉餃子,入鍋烹煮,以醋與醬油作蘸料。而且,餃子常常會被包成元寶的形狀。」
這段文字基本上描述出了中國餃子的幾個特徵:用麵皮兒包裹豬肉或白菜餡兒;煮;以醋或醬油作蘸料;元寶形狀。這段文字和維基百科關於「dumpling」的定義,還是略有出入的。
事實上,dumpling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當地化的叫法:在波蘭叫「pierogi」;在南美叫「empanada」;在韓國叫「mandu」;在日本叫「gyoza」,在義大利叫「Ravioli」或「gnocchi」;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那中國的餛飩(wonton)也算一種dumpling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搜一下圖,看看它們長什麼樣子。)
(義大利的ravioli)
(中國的餃子)
總之,「餃子」是土生土長在中國的獨特「物種」,在英語根本沒有對應的詞。非得把它翻譯成「dumpling」,這也算是一種文化侵略了吧?其實,向老外介紹「餃子」的時候,說「jiaozi」(拼音)絕沒有任何問題。中國在崛起,我們應該更自信地把中國獨特的文化概念介紹給全世界。對於某些中國特色概念,如果你找不到對應的單詞,就用拼音好了。我以前在課上講過一個例子:中國的「龍」是不能直接翻譯成dragon告訴老外的。因為在他們概念中,dragon是下面的形象:
(西方的dragon)
中國龍是中華文化中的祥瑞之物,是由多種動物集合而成,有「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這種概念在英語中是絕壁找不出一個相對應的單詞的。所以我認為,就用拼音「long」來表示中國的「龍」即可。
(中國的龍)
祝大家新春愉快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