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中,基本上來個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診桌上讓中醫大夫號脈,但辯脈是很複雜的,脈學共有27種,但作為非專業人員,掌握以下幾種種現象就足夠了,也比較容易理解。
花10分鐘,入下門還是可以滴!
平時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古代中醫把脈的情景,在民間的語境中,人們也把診脈說的神乎其神,儼然一副很酷很拽的樣子。最膾炙人口的故事,莫過於古代太醫為皇宮裡的娘娘妃子們「懸絲診脈」,在《西遊記》中,我們也看到過這樣的橋段。
診脈一直蒙著一層無比神秘而且威嚴的面紗,人們一方面特別對這個行為特別崇拜,一方面感到無比高深。事實上,世間任何的技巧,既然是人們發明的,都是熟能生巧,都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
艾灸名媛課堂想說的是,診脈並非那麼邪乎、那麼「深不可測」,如果有時間,可以花10分鐘閱讀這篇文章。即使成為不了診脈高人,了解一些診脈大致的輪廓,還是有意義的。
首先,診脈時應對向而坐,「左手右診之,右手左診之。」也就是說醫者用左手切患者右手的脈,用右手切患者左手的脈。
臨床主要運用「寸口診法」,即切病人橈動脈的腕後部分。寸口,又分為「寸、關、尺」三個部分,左手寸、關、尺代表心、肝、腎,右手寸、關、尺代表脾、肺、腎。如圖。
脈診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有二:一是肺朝百脈,脈會太淵。即人體各經脈均會集於肺,而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淵穴,是脈會之處,所以有「脈會太淵」之說。二是脾胃為各臟腑氣血之源,各臟腑氣血之盛衰,與脾胃功能之強弱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手太陰肺經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狀況。因此,全身臟腑經絡氣血之盛衰,都可以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
脈搏呈現部位淺。輕取即得,重按反覺稍減。此脈多屬外感表證,表明病位在表,浮緊為表寒,浮數為表熱,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常見於傷風、感冒及多種傳染病的初期。
常見脈相及其對應的疾病
浮脈:脈搏呈現部位淺。輕取即得,重按反覺稍減。此脈多屬外感表證,表明病位在表,浮緊為表寒,浮數為表熱,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常見於傷風、感冒及多種傳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體虛或陰虛陽無所依,浮陽外越而呈現浮而無力的虛脈。
沉脈(附伏脈):脈搏顯現部位深。輕取不顯,重按始得。此脈主里證,沉而有力為里實,沉而無力為里虛,沉遲為里寒,沉數為里熱,沉澀為氣滯血瘀,常見於水腫、腹痛,久病及多種虛弱性疾病。
伏脈:比沉脈顯現部位更深,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為邪氣內閉或劇烈疼痛或厥證。
遲脈:脈搏次數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鐘脈搏少於60次),主寒證,遲而有力為冷積(陽虛陰盛),遲而無力為虛寒證,常見於心氣虛弱等病證。
數脈(附疾脈):脈膊次數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鐘脈搏多於90次)。主熱證,浮數為表熱,沉數為里熱,洪數為實熱,細數為虛熱,弦數多為肝火旺,常見於熱性病或甲狀腺機能亢進,數而無力也可見於氣虛證。
疾脈:一息七、八至(每分鐘120次左右),多屬陽氣極盛,陰氣欲竭,或元氣將脫的重證。
緩脈: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強不弱,脈來和緩,脈的硬度、張力適中,是有胃氣的正常脈象,見於健康人。病脈則見於氣機為濕所困之濕證,或病後復元。
洪脈(附大脈):脈形洪大,脈來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脈形寬,波動大。主熱證,陽熱亢盛。常見於高熱病人。
大脈:脈形大而無來盛去衰之勢,多是病勢進展之象,所謂大則病進(大而有力),也主正虛(大而無力)。
細脈(小脈):脈形細如線,脈形窄,波動小。主虛證(氣虛血少)。常見於諸虛勞損,慢性病患者。小脈也即細脈,主病與細脈同。
促脈:脈來急數,時而一止,止無定數,即脈搏快有不規則的間歇。為陽盛熱實,或氣血痰食停滯,見於氣血痰食瘀滯,腫痛,諸實熱證。脈細促而無力,多為虛脫之象。
結脈:脈來緩慢,時見一止,止無定數,即脈搏慢而不規則的間歇,為陰盛寒積或氣血瘀滯,見於氣滯血瘀,痰結食積,症積、疝痛等。結而無力為氣血虛衰,見於虛勞久病及各類心臟病所致的心律不齊。
代脈:脈來歇止,止有定數,不能自還,良久復動,即有規律的間歇,脈搏動到一定至數歇止一次,歇止時間較長,為髒氣衰微之徵象,可見於心律失常的二聯律,三聯律等。
【進階篇】
脈診學幾招,中醫能過招
脈診最簡單 只需要分辨
1 有力無力——辨陽氣足不足
2 脈體大小——辨陰血足不足
3 脈位浮沉——辨陽氣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夠辨證了
脈浮:為陽氣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陽氣不足(無力),或者夏天陽氣行表;
脈沉:為陽氣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陽氣不足(無力),或者冬天陽氣行里。
脈浮而陽氣不足(無力)者,氣不收斂,發散在外;
脈沉而陽氣不足(無力)者,氣不外散,能歸本位。
辨證要點,其實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萬病至簡論》所論六經實質是一致的
上為總論以下分論之
分者分部以論:左手侯陰血右手侯陽氣或謂:左手侯能量的儲存右手侯能量的製造
左手【寸】心【關】肝【尺】腎陰心運血 肝藏血 血之精華入腎陰
右手【寸】肺【關】脾【腎】腎陽肺運氣 脾生氣 腎之陽化精為氣
男為陽氣盛故右手脈盛於左手脈
女為陰血盛故左手脈盛於右手脈
——此為男女之常脈
陽之要 在於能降寸脈位於上【表】 陽位 當以收斂沉降為順 中取可得
陽之要 在於能斂尺脈位於下【里】陰位當以收斂固密為順重取可得
陽之要 在於能運關脈位於中【中】中位當以鼓盪滑暢為順輕取可得
簡言之兩頭小中間大——現代社會最佳之財富【能量】結構謂之:橄欖形
脈位之浮沉可以四季【本質就是溫度的變化】以簡述之:
—— 夏【輕觸即得 浮脈:熱則陽氣升散熱證表證或夏季常脈之位】 脈體最大 洪
—— 秋【稍重可得 氣漸降斂 熱漸退 秋季常脈】 脈體稍小 濡
—— 春【再重可得 氣漸升散 熱漸盛 春季常脈】 脈體再小 弦
—— 冬【沉按始得 沉脈:寒則陽氣降斂寒症里證或冬季常脈之位】脈體最小細
夏見秋冬春脈 為不及 熱病見秋冬春脈 為漸愈
冬見春秋夏脈 為太過 寒病見春秋夏脈 為漸愈
脈氣運行簡述————
飲食之入,始於右關【脾胃】,主運化,可理解為賺錢部門,當最強【有力,脈位秋】為好。運化之物化為血液儲藏——土養木,肝主藏血,存錢部門,右關之脈【肝】,當最強【有力,脈位秋】為好。血之精華為精,下輸於腎陰——精血同源,主藏精,脈當最沉【有力,脈位冬】
腎陰若水【能源】,腎陽若熱【能量】,水熱合為一體共存——陰陽互根互用。心腎同屬少陰,心念動,引發腎陽的點火,腎精化為氣血,循肝【左關】上行——水生木,至心【左寸】——木生火,心火炎炎,心為能源-能量轉化器,轉化能量供應全身。一條線路直上供應腦部——心主神明、經過肺【右寸】斂降;
另一條線路直下腎陽,腎是皇宮,先天之本【右尺】,供養輸送能量到後天之本脾胃【右關】,脾胃屬土,土生金,能量供養輸送到肺【右寸】,與心路匯合。
最後,金生水,肺【右寸】引導氣血能量輸送回歸到腎陰【左尺】,以肝作為運輸途徑。由此完成一個圈的循環。
辨證運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歸位陽明降與否升降調與否】
能量足否脈管之大小有力無力而已不必詳論
相火者根於腎先發動於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脈必弦多兼緊有力【氣攻之象】
相火歸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脈雖弦但有柔和節律之象【猶將軍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反彈之力越盛【猶太極高手表面柔和內里剛勁敵強我愈強】
用陽者寸脈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脈亦浮【陽氣不斂上散故也】如何區別?
短時用陽者【說話運動用神等等】短時靜養休息寸脈即可歸於收斂
相火不位者【長期陽散類於用陽】短時靜養寸脈亦不會收斂
相火根於腎則相火不位者尺脈多偏浮【腎水為母肝木為子子敗家揮霍不夠用 就必須調用母親的存款了】
若靜坐後寸脈仍浮即為陽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斷:失眠多夢情緒焦躁眼乾喉癢耳鳴——脈而知之
寸脈浮同時尺脈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確診無疑尺脈浮為長期陽氣外散的確鑿證據
左手尺脈【腎陰】無者絕經閉經斷經輕者經量少
右手尺脈【腎陽】無者陽痿性冷淡不孕流產痛經 手足冰冷 抑鬱症失憶症 肌無力 尿頻
其餘根據所屬臟腑功能類推至簡者 不論臟腑 但以陽虛諸證推斷即可
有婦女右脈強於左脈當作何論?
服藥前當辨證為用陽過度不能收斂寸尺多浮
服藥後當辨證為陽氣得助加快運化中寸尺多沉
同時可見 兩手關脈最強
右關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強【脾主運化】左關為肝脈主能量收藏加強【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藥同樣的證辨證意義完全不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73243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