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這麼多年的家長,含辛茹苦撫養孩子,您知道自己是哪個級別的家長嗎?
我們這裡強調的級別,不是指父母身份、地位的差別,也非職位、職稱上的區分,而是指父母在教育意識與教育行為上的級別。
家長可以分哪些級別?各個級別的家長都有啥不同?做父母, 您是哪一級?聽聽北京四中語文特級教師連中國在他的專著《喚醒生命——每個孩子心中都一個巨人》中,怎樣說吧!
家長分四級,你是哪一級?
一、照顧級父母
◆含辛茹苦的大多數
這一類型的家長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膳食營養、健康保健等生活層面的看照料上,滿足於實現孩子在飲食、健康、服飾、玩具、用品、娛樂等方面的需求,這些行為構成了「家庭教育」很重要的內容。
這一類型的家長最為看重的是,在自己的悉心呵護下,孩子吃得飽穿得暖,長得惹人疼愛、乾淨清爽,當然身體也茁壯結實。
如家中的孩子主要是由老人照看長大,產生這種情況的幾率更大。隔代人似乎更願意在生活照料的層面上貢獻愛心。這樣,對孩子「養育」的職能漸漸變成了單純的養,「育」的職能就在無盡的關愛中被弱化掉了。
我們經常會在學校門口見到這樣的場景:
上學時,父母一定會說:多喝水,把帶的蘋果吃掉!
放學後,父母一定會問:今天午飯吃什麼?如孩子說不好吃,父母親一定會補一句:晚上給你做點好吃的。
……
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差距很大,責怪、批評、指責都很難將這種差距彌補,於是他們只能沉重地認為:自己的孩子「先天」就比別人差。似乎一切都難以挽回、難以補救,只能維持現狀。
◆「照顧級」算不上高階段
對孩子物質需求的照顧是愛最直接最本能的表現,也最容易操作。當教育被照顧代替,孩子內部生命系統、思想系統、精神系統的開掘與發展就被輕易忽視掉。
人,不僅僅是個生物的人,是個衣食住行的人,是個身體健康的人,更應該是一個富含理想的人,熱情堅定的人,有精神生活的人。孩子內部系統不暢通,無聊、煩躁、不安、空虛等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不能建設與影響孩子精神世界的父母,算不上高級階段的父母。
二、補救級父母
◆「補救」總是有點遲
這一類型的家長對孩子的成長缺乏長期、系統、全面的規劃。剛開始漫不經心,走一步算一步,出現問題了,才開始奮力撲救。大火一熄滅,一切又回到原來的軌道上。諸般情景,生活中幾乎天天都在上演。
升小學要考跳繩,眼看著孩子還不會跳,便趕快報一個訓練班,一期訓練下來,終於學會了;
上小學,孩子的數學成績不好,趕緊抓緊時間請家教,上補習班,還好,總算補上了;
體育會考要不合格了,每晚練習,終於及格了;
高中階段學習又亮出紅燈,輔導班、一對一授課紛紛上馬,孩子走馬燈似地來往於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之間,但怎麼突然間沒了效果?成績沒有提升反而繼續下滑,更嚴重的是精神也開始萎靡不振,幹什麼都不起勁。
孩子為什麼突然間一下子就失控了?父母慌了手腳,心理諮詢、查閱資料、請教專家,辦法一下子全都失靈了。
◆「消防隊」式教育法不算高階段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一類型的家長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就像消防隊員一樣,哪裡出現了情況就奔向哪裡,然後再採取補救措施。然而救火只能滅火,卻不能防火;補救的只能是漏洞,卻不能消除隱患。一時的補救也許會有暫時的效果,但生命的隱患並未得到真正關注與及時消除。補救級的家長往往關注孩子的「果」,沒有深入關注到其中的「因」。
教育孩子,也是事業。不能規劃孩子,做細緻深入、系統執著教育工作的父母還不能達到高級階段。
三、 模仿級父母
◆失去自我的「模仿級父母」
這一類型的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有美好虔誠的期待,但對於如何實現,往往缺乏針對孩子個性特徵的切實想法,更缺乏具體操作步驟。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是受身邊人的影響與牽制的。
鄰居家小孩學跳舞,自己也學;同事的孩子在少年宮學繪畫,自己也畫。一樣不能少,一樣也不敢少。報紙上宣傳有一種獨特的方法可以培養思維,於是便火熱報名;英語(精品課)不學可不行,於是「新概念英語」、「劍橋英語」一定要考級;孩子同班同學進行了一對一的補習,於是自己的孩子也要走進各種教育培訓機構。
◆「模仿教育」不是好教育
這一類型的家長在模仿中進行著教育。模仿朗朗,模仿李娜,模仿姚明,模仿劉翔,模仿丁俊暉,模仿馬雲……其實,許多名人的成功不易模仿,也無法模仿。
一味模仿別人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孩子的教育,不是好教育。模仿型的父母,還沒有達到高級階段。
四、構建級父母
◆「構建型」父母是啥樣
他們從生活起居、行為習慣,到理想目標、思想意識用心去影響孩子。
他們心中有著明確的教育目標,有著較為系統全面的教育計劃,這一類型的家長普遍有著較為堅定的教育信仰。
他們不會這樣認識:孩子仍小,還不懂事呢!等懂事了再教育也來得及。
所以他們在孩子「不懂事」的時候就精心陪孩子在玩耍中去「體會」,去「理解」,去「實現」。
他們不會這樣認識:孩子的時間還很多,來日方長,即使浪費幾天也沒關係,只要以後抓緊,很快便會補救過來。
所以他們很早就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很早就會讓這個世界上偉大卓越的心靈走進孩子的世界。他們尊重孩子,將孩子看作是一個有別於自己的獨立個體,他們喜歡引發孩子提問。
這樣的父母不會以考試內容作為孩子學習的惟一內容,他們培養並促進孩子熱愛體育、藝術、詩歌、文學、哲學、自然等。他們注重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
高級別的父母深信性格就是能力,健全的個性是孩子成功的資本。因此他們有意識地加強性格教育,注重自我的態度調整,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注重訓練孩子的行為舉止——怎樣同其他人說話,如何談論別人,怎樣對待朋友和壞人等,讓孩子在無形中修得良好的人格。
◆「構建型」才是最高級
這些父母知道自己就是孩子面對打開的一本教科書,於是他們嚴格要求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孩子做行為的表率;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刻苦追求,為孩子做生活的引領;他們在平凡中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為孩子展現追求的意義。在孩子身上處處可見他們的影子。
讓我們看看構建型家長的成果吧!
數學家約翰·伯努力將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培養成了數學家;
居里夫人將自己的女兒培養成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露絲·甘迺迪夫人精心締造了兩位甘迺迪總統;
梁啟超培養了五個專家,三個院士;
傅雷將自己的兩子培養成了鋼琴家和特級教師
……
寫下這段話,無意於指責批評父母。但誠如畢淑敏女士所言:「愛是沒有天造地設的老師的,愛很艱巨,愛要我們在時間中苦苦摸索。」教育就是完善,通過完善我們自身,構建孩子。我們的生命將寫在孩子的生命里。
做一個構建型的父母吧,孩子們需要我們這樣做!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65102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