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時期過早學知識,危害性有多大?(父母必看)

Yeo Cha ...| 2015-09-30| 檢舉

一、孩子在幼兒時期,過早學習知識是搶跑

1. 早學數學

孩子到5歲以後才能形成抽象的數字概念

有許多家長從孩子三四歲開始就教孩子算數,有些孩子也能很快說出答數,但這不是孩子真正掌握了數學知識。一般來說,3歲前的幼兒對數已有籠統的感知,他們能區分明顯的多和少;3—5歲的孩子在點數實物後能說出總數,並能按成人說出的數取相應數量的物體;5歲以後的幼兒才能認識到數不因實物的變化而改變,形成了數的「守恆」。

心理學實驗證明,只有到5歲之後,孩子才能脫離實物的支持,進行小數目的加減運算,並學會100以內的數數。一旦孩子發展到了這個階段,孩子對數和理解與運算就會變得簡單,並且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2. 過早識字

影響孩子想像力的發展,影響學習興趣

有些家長讓孩子過早識字,或者在幼兒階段不是讓孩子自然而然地識字,而是通過集中學習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孩子一下子都把字記住了、認識了。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孩子雖然表面上認識了許多字,但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會讓孩子的認知過早符號化,會影響孩子想像力的發展,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3. 過早學習知識導致孩子可塑性降低

孩子有很多發展方向,不要讓他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出生前,孩子大腦中神經元的數量遠多於大腦實際需要的數量。出生後,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接受到的外部刺激越來越多,其神經元的聯結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增長,這時孩子擁有的神經元和神經聯結數量遠多於成人。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大腦就像是一個大膽的剪裁師,只有被經常刺激的神經元和突觸存活下來,而不經常被刺激的神經元細胞所連接的突觸就會被修剪掉。

如果孩子過早或單純地學習知識,孩子的可塑性就會大大降低,這也就是托馬斯·蘇德霍夫所說的「不要把孩子訓練成機器」,認為「年輕的孩子有很多發展方向,不要讓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4. 過早學知識,影響右腦發展

左右腦平衡發展才能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隨著大腦的發展,左、右兩半球的功能開始出現分化,分別控制不同的功能,並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信息,所控制的身體區域也不同。大腦的左半球控制著身體的右側,包括語言、邏輯、細節、理性等功能。大腦的右半球則控制著身體的左側,包括空間、音樂、藝術等功能。

過早與單純的知識學習讓孩子的左腦得到發展,右腦卻不能很好地發展。左右腦平衡發展才能促進孩子均衡與全面的發展。

二、不學知識,學齡前讓孩子學些什麼

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被記者問道:「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里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兒園。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學齡前孩子學什麼,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1. 學語言

有研究發現,孩子早期的語言技能(如字母識別能力和語音敏感性)越好,後期學術能力越高。因此,在孩子0-6歲,培養孩子語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讓孩子多識字、寫字,而是要讓孩子聽到各種聲音、各種語言,鼓勵孩子唱誦歌謠、複述故事,培養孩子的語音意識和正確發音能力,培養孩子對語言理解的能力,特別是說和聽方面的能力。

2. 學習慣

良好的習慣對幼兒身心的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將伴隨幼兒一生,使幼兒終身受益。孩子從以玩為主的幼兒園生活過渡到以學習為主的小學生活,其中的學習目的不同,教育方式和要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孩子需要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一定的獨立意識和任務意識等。有研究發現,入學後,沒有朋友比成績差更糟糕,被拒絕的孩子容易出現社會適應不良、心理失調、學習成績不佳等現象。

3. 培養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們積極觀察世界、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激發其好奇心是讓幼兒輕鬆接受新鮮事物和學習新知識不可或缺的途徑。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應合理對待,採用合適的方式實事求是地回答。父母要善待孩子的如把玩具拆開等「破壞行為」,滿足孩子主動探索的心理,鼓勵孩子對新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與關注。

4. 學獨立性

3-5歲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此時的兒童逐漸明白了隨意發脾氣等行為是不正確的,學會對情緒的調節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興趣的活動,在情感上逐漸消除對父母的依賴。所以,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特點,創立寬鬆的環境氛圍,讓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5. 學運動能力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通過講故事、親子共讀故事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並採用圖片、畫報等直觀形象的方式加強孩子對危險情境及事故原因以及後果的認識,提升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學會自我保護。另外,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兒童獲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因此,父母在鼓勵與同伴交往的同時要引導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處理同伴矛盾,學會社會交往技能以及發展友誼。

源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62702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