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如何把女兒教進世界名校!
本文的作者是台灣親子作家梁旅珠,這是一位成功的母親,更是一位嚴厲的母親,當然,這也是一位十分疼愛自己孩子母親。她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生活標準。一件事情的成敗關乎很多方面,但是無疑,態度總會帶來很多奇蹟!
孩子愈小,陪讀時間愈多!
孩子剛入小學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建立讀書習慣和觀念的黃金期。
那兩年不論是寫功課,還是考試,我都帶著他們一起走過所有的細節,一起檢討,一起研究改進的方法,然後鼓勵他們繼續追求更好的表現。藉由這樣的過程,我讓孩子明白,在媽媽心目中,怎樣才叫全力以赴,習慣以後,就會成為他們自我要求的標準。
一位朋友談到剛上中學三年級的女兒,頗為憂慮。
她說:「怎麼辦?我看女兒整晚晃來晃去,念書態度懶懶散散,花好多時間上網聊天、看電影,常常拖到三更半夜才睡。叫她用功一點、時間的利用更有效率些,她竟回我說,她覺得自己已經夠用功了!我們母女對『用功』的定義,標準怎麼會差那麼多?」
我們這一代的家長,只要回想起當年聯考前衝刺是怎麼拼的,多數人都有二十世紀版的懸樑刺股故事想拿出來激勵兒心,很不幸的是,孩子們對父母古早的勵志故事通常沒什麼興趣。
我們所謂的「好好用功」,真的是從早到晚全神貫注、分秒必爭,但一對照現在許多孩子邊念書邊上網的散漫情況,毫無自我鞭策的動力,心裡難免嘀咕。
類似的親子溝通困擾,多數家庭都會有,就好像叫孩子整理雜亂不堪的房間,孩子卻頂一句「我覺得很乾凈啊」回來……在不同的層面交流,當然不會有交集。
現代家庭孩子生得少,不管家境優不優渥,通常都能得到父母的全心關注,盡力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各類資源送到眼前,所以現在的孩子普遍欠缺真心想要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動力。
尤其到了青少年期,生活習慣已然養成,各種觀念也逐漸成形,如果父母到這個時候,才發現「各自表述」難以忍受,想要同步觀念,為時已晚矣。
這也就是我在孩子小學一、二年級時,花兩年時間陪讀、盯功課的原因。

剛入小學,是建立學習觀念的黃金期
孩子剛入學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建立讀書習慣和觀念的黃金期。那兩年不論是寫功課,還是考試,我都帶著他們一起走過所有的細節,一起檢討,一起研究改進的方法,然後鼓勵他們繼續追求更好的表現。
藉由這樣的過程,我讓孩子明白,在媽媽心目中,怎樣才叫全力以赴,習慣以後,就會成為他們自我要求的標準。
我曾聽到一些事業有成,但學歷不盡理想,或小時候不大認真念書的人說:「念書有什麼用?成績一點也不重要,看我不是好好的。」我不贊成這種說法。
入社會以後是完全不同性質的競賽,有更複雜的遊戲規則;人生的成就本來就還需要靠機遇與離開學校後的持續努力,成績、學歷的確與未來的成就表現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我認為,就培養正向人生態度的目標來看,父母親還是應該鼓勵孩子努力追求成績表現。

一個人的一生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要念書,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成績是生活中經常要面對的學習成果檢驗報告,可以是大多數成就感的來源,我們當然要盡力避免它成為挫折的淵藪。
孩子上初中以後,我常常跟他們分享一種觀念:人的一輩子,念書是少數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事,不需要靠別人,運氣的成分也很低。
人生大多數的事,包括人際關係、職場、婚姻等等,我們都會受限於環境條件,更受制於許多其他的人,這些因素都是我們無法操控的。因此,在念書的過程中,你完全可以驗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很容易就享受到成果,得到成就感,為什麼不把握機會好好努力呢!
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現」
當然,追求成績表現絕不是一味地要孩子當第一名,更不該只重視分數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錯誤放大成績的意義與重要性。
我們自己也要認清孩子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鼓勵孩子追求的是「自己的最佳表現」。
「跟自己競賽」的觀念必須從小灌輸,讓孩子了解成績是一種自我檢驗而不是數字的追求,名次可以幫助我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人群中的落點,只要符合,甚至超越自己應有的表現就是最棒的。
我教導孩子的觀念是:不能把不喜歡念書當作藉口,但努力過後發現不善於讀書,是可以接受,也必須坦然面對的。
我希望這能延續為他們未來的做事態度,因為沒有一個成年人可以永遠只選自己愛做的事情做。

從課業中,學習處理問題與困難
那該怎樣找出自己最佳表現的標準呢?求學的過程本來就會被劃分為很多階段,最粗略的分法當然是小學、初中、高中……每一個階段的開始,都是一次必須重新設定的時間點。
小學一年級是第一次,就像搬新家到新環境,我非常謹慎地牽著孩子的手走一趟認識路線,找出基準點,然後以這個基準來自我要求。
不是拿成績來檢測我們的孩子需要多做幾本測驗卷,還是去哪裡補習,而是拿成績來觀察小孩的做事態度、能力以及所得到的成果。譬如數學老是不及格,我們要分辨究竟是不夠努力,還是努力之後依然沒有起色,有沒有找出補救的方法等等。
把它當成一個失敗的經驗,一種不易克服的困難,然後想辦法去處理,這就是訓練。
我比較擔心孩子的不是他們成績好不好,而是有沒有養成自我要求的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業,除了努力,也需放下得失心
於珺學齡前的表現並不突出,因為她很安靜,不愛講話,沒有一位幼兒園老師跟我說過她是資優或outstanding的小孩。弟弟就很不一樣,因為反應快又活潑,常常給人很聰明的感覺。
其實聰不聰明,每個孩子的長處和表現方式不一樣。有些小孩思路清晰,若再加上口齒伶俐,看起來就很聰明;有些小孩很會觀察思考,但不一定善於表達。
兩個孩子和我的運氣都很好,小學階段的第一次考驗,就有不錯的結果,孩子很容易建立起自信心。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於珺只在一年級拿過一次段考第二名,其他所有大大小小的考試,她總是班上的第一名。
上中學的第一次考試,則讓她體會到拿第一不再那麼容易,不過她已經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所以不會有自我認知錯誤造成的情緒問題。
我自己念北一女,台大外文系(當年乙組的第一志願),以前在一個又一個的階段都有爬上金字塔尖,新階段又跌下金字塔的經驗,所以一再提醒她,對自己不要有錯誤的期待,但眼前的挫折不表示定數,只要肯下功夫持續努力,龜兔賽跑的故事在真實世界是會發生的。

成績不好,我們做父母的難免失落,但要有心理準備,才不會因為父母的態度造成孩子的壓力。
兒女上初中和高中的第一次段考,我已不再過問他們應付課業的方式,全部交給他們自己執行,不過我卻要提醒他們好好拼,看自己的位置在哪裡,因為這牽涉到未來三年對自己的認知和計劃的安排。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若不在頂尖,只是證明自己不是少數的天才,而是像多數人一樣的「正常人」,不用怨嘆,也不必自暴自棄。
持續好的學習態度,修正標準和應對方式就好了,因為確實學到自己下個階段的學業或將來入社會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才是受教育的真正目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52077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