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分階段辨治 自理調經止痛

瘋av-fre ...| 2015-08-14| 檢舉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女士常有經前不適,例如頭痛、腹脹、肚痛、水腫等,這些西醫統稱的經前綜合症,以中醫學辨治,可分經期前、後及期間,按不同階段及不同部位的不適,究其痛感程度再細分成因,且聽中醫提供的自理良方。文:pc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新華社

女性頭號疾病

註冊中醫師彭明慧(上圖)指出,「來經不調可說是女性頭號疾病,不少女士不時會伴有不同類型的痛症,如經行頭痛、乳房脹痛、腰骶痠痛和腹部疼痛等。」中醫認為疼痛整體主因為「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意指人體感覺「痛」是因相關臟腑經絡得不到濡養即「虧虛」,以及血流不通暢的「阻滯」所致。

辨清部位及痛感

經行頭痛

是指每值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以頭痛為主的病徵。「除需要了解疼痛性質外,還要細分確定痛的位置。」,即例如是前額、頭頂、頭後還是兩側痛?醫師可根據頭痛部位辨別其問題所屬的臟腑經絡。「如脹痛多是氣滯,隱痛多是血虛,刺痛多為血瘀等所致。」

乳房脹痛

不少女性於來經前或經期時會感到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一般會於經前五至七天開始乳房脹滿,經前二至三天達高峰,時脹且痛,經後疼痛感消失。」彭醫師稱,女性月經、懷孕、哺乳皆與血有關連,中醫學認為「肝主血」,肝與情志關係密切,而經絡中肝經循行的路 是通過乳房的,所以女性來經時如氣血紊亂、情緒焦慮煩燥亦會導致乳房脹痛。

腰骶痠痛

中醫學認為「腎主生殖」,彭醫師指出,女性的月經、懷孕、生產皆屬於生殖範疇,若平素腎虛者,經期來潮時,腎氣消耗更大。「腰為腎之府,腎氣虧損,難免痛引腰骶。」

腹部疼痛

月經的出現是因子宮壁每月充盈又因沒受孕後排出的物質,有些女性會在經期或經行前後因子宮收縮而產生小腹疼痛。「如經前及期間痛多屬實證,經後痛多屬虛證,假如暖敷腹部後疼痛舒緩屬寒證,反之則屬熱證。隱隱作痛亦為虛證,脹痛、氣滯、刺痛為血瘀等。」

分清虛實用藥

不同部位的疼痛起因固然不同,但要徹底改善,還須清楚自身體質,有需要時或需作深入檢查。「氣血虛弱的女性往往面色較蒼白,手腳冰冷,是為虛證。」彭醫師認為,此類婦女調理用藥可以黨參、黃芪、當歸、熟地等補氣養血之品為首選。自行測試方法是來經前戒掉冷飲寒食,因中醫學有謂「血寒則凝」,過量生冷易形成血塊自然感疼痛,若痛楚減輕屬虛證。「不過,若在戒口後,下腹依然疼痛且伴有大量血塊,便應採用超聲波檢查盤腔,以防有子宮肌瘤、朱古力瘤,特別是令人痛不可擋的子宮腺肌瘤。」

彭醫師提醒,如每次來經均有劇痛,應盡早往婦科專科作深入檢查,不可掉以輕心。

穴按助舒緩

•三陰交

取穴:三陰交位於足內踝尖直上三吋,脛骨後緣(見圖示)。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相交匯的穴位,與血液循環和荷爾蒙調節有密切關係。

•中極穴

取穴:體前正中綫,臍下四吋(見圖示)。臨牀上多用於生殖系統疾患,主要是通過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註:每日均可按壓,一般每個穴位以按三至五分鐘為宜,按對穴位應有「得氣」即痠麻脹痹的感覺。可每日按壓一次,並以十日為一療程,停三日後再開始另一療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5/node51678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